慢性胆囊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MDT简讯No56医院胰胆
TUhjnbcbe - 2021/1/4 17:22:00

医院

胰胆肿瘤多学科(MDT)研讨会

年10月09日(周一)下午14:00-17:00,医院门诊大楼七楼第二会议室举办了胰胆肿瘤多学科第56次研讨会,会议由普外科邵成浩主任与消化内科曾欣教授共同主持,参加者包括介入科孟小茜主治医师以及普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影像科、介入科、中医科等科室的其他医生。此次会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术讲座,由普外四科冀蒙医师主讲《PD-1/PD-L1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普外四科侍力刚医师主讲《术后急性肾损伤》。第二部分为四例胰胆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讨论。

第一部分:学术讲座

一、普外四科冀蒙医师《PD-1/PD-L1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的免疫治疗包括:1、作用于DC细胞抗原提呈阶段——治疗性肿瘤疫苗;2、作用于T细胞活化应答阶段——T细胞过继疗法;3、作用于免疫检查点信号的传导——单克隆抗体类免疫检查点抑制(Anti-CTLA-4单抗、Anti-PD-1/PD-L1单抗)。

根据产生的效应不同,可将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受体分为共激活受体(如CD28、ICOS)和共抑制受体(如CTLA-4、PD-1),这决定了T细胞是被抗原激活,还是被抑制转为无反应细胞或凋亡。

PD-1(programmedcelldeathprotein1)程序性死亡蛋白1,又称CD,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细胞表面。其通过与配体PD-L1结合而调节T细胞的活化。PD-1与配体结合后,通过磷酸化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及免疫受体酪氨酸转换基序(ITSM)中的酪氨酸残基,抑制T细胞增殖、存活以及IFN-γ和TNF-α的分泌。

多种肿瘤细胞高表达PD-L1(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共抑制受体PD-1结合,抑制T细胞反应,阻碍对肿瘤细胞的杀伤。PD-1信号通路被认为主要调控外周免疫耐受。PD-1抗体阻断共抑制受体,避免T细胞反应受到抑制。

-5-23美国FDA批准了一个“广谱抗肿瘤药”--KEYTRUDA(化学名:pembrolizumab)。它主要用于治疗带有微卫星不稳定性高(简称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简称dMMR)的实体瘤患者。KEYTRUDA是针对肿瘤标志物,而非肿瘤来源进行适应证治疗。这意味着,肿瘤“异病同治”的梦想在真正意义上照进了现实。这也是精准医疗的一个重要的突破。

增强PD-1、PD-L1疗效的因素:1、MSI-H或dMMR变异;2、接受过放疗治疗;3、PD-L1表达水平≥50%;4、有吸烟史。减弱PD-1/PD-L1抗体疗效的因素:1、血液中LDH指标超过正常值;2、发生肝转移;3、EGFR突变、靶向药耐药;4、服用PD-1期间使用抗生素。

目前在胰腺癌领域,国外已有多个中心开始进行有关PD-1/PD-L1抑制剂临床研究,特别是美国JohnHopkins大学的SidneyKimmelComprehensiveCenter正在开展针对不同分期的胰腺癌联合PD-1/PD-L1治疗的研究。国内虽有针对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但还缺乏主要针对胰腺癌的临床研究。

二、普外四科侍力刚医师《术后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损伤(AKI)是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特点为持续少尿及血肌酐水平升高。在住院病人中的发病率约为5~7.5%,在ICU住院病人中高达20%。为早期防治急性肾衰竭,于年提出急性肾损伤概念并制定了RIFLE诊断标准,随后在年和年分别推出AKIN诊断标准及KDIGO分期标准,对原先RIFLE标准作出优化。但以上各种标准主要是根据血清肌酐和尿量来评估肾功能,以二者作为诊断或分期指标仍存缺陷。因此,还有待更为理想的评估指标。

急性肾损伤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而术后肾损伤主要以肾前性为主。与术后AKI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肥胖、代谢性酸中*等。心血管手术术后AKI风险最高,腹部大型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同样存在风险。肾*性药物、利尿剂、ACEI、ARB、NSAIDs及造影剂也可能造成肾功能损害。在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织低灌注、肾缺血性损伤是术后AKI最为常见的原因。在非心脏手术中1~5min平均动脉压低于55mmHg便会明显增加术后AKI风险。过度补液可能引起腹内压升高并降低肾灌注。贫血及输血也是术后AKI的重要诱因,术前适当的血液管理可有效降低术后AKI发生风险。另外围术期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也会引起AKI发生。

术后AKI重在预防,主要预防措施包括:血容量及全身灌注的正确评估,及时补充血容量,改善肾灌注;避免药物相关因素;预防、控制感染及脏器功能维护。一旦术后发生AKI治疗选择很有限,分为非肾替代治疗和肾替代治疗。非替代治疗包括:体液管理、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以及药物治疗。袢利尿剂(呋塞米)临床最为常用,主要目的是改善少尿患者的体液管理,对肾功能并无改善。小剂量多巴胺并无肾脏保护作用,临床上不应常规应用。感染性休克时应用去甲肾上腺素不会加重肾脏损伤,有助于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急性肾衰竭患者进行肾替代治疗的适应症及最佳时机,国际上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及统一的标准。需综合考虑尿量、电解质、酸中*、水负荷、以及尿*症相关并发症等诸多因素。

第二部分:病例讨论

一、普外四科付志平医师《胰体占位一例》

患者为70岁男性,因“左上腹疼痛50余天,加重10天”入院。患者于5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左上腹疼痛,为胀痛,向后背部放射,食欲差,医院考虑为“胃病”,给予“保胃,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10天前疼痛加剧,给予曲马多口服疼痛不能缓解,09-29外院查上腹部增强CT示:胰体部占位,侵犯腹腔血管,考虑恶性;体重自发病以来减轻8Kg。入院后体格检查:腹软,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查血常规:Hbg/L↓;肝功能:Alb38g/L↓;肿瘤指标:CA19-U/ml↑、CEA36.54ng/ml↑,CA.2U/ml↑、CA.05U/ml↑、AFP、CA15-3均正常。肾功能、凝血、电解质均正常。

普外四科刘安安主治医师:该患者上腹部增强CT动脉期可见胰体尾部低密度占位,远端胰管扩张,肿瘤包绕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受侵犯,腹腔干与肿瘤关系紧密,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PV-SMV)未累及,符合典型乏血供胰腺癌影像学特点,胃周多发曲张血管,考虑胰源性门脉高压。

消化科曾欣副教授:该患者的影像学符合典型胰腺癌的特点,侵犯腹腔血管,后腹膜多发肿大淋巴结,建议先行超声内镜下胰腺肿瘤穿刺活检,取得病理后行新辅助化疗。该患者年纪较大,化疗需考虑患者的体力状况。

介入科孟小茜主治医师:对于局部进展或晚期胰腺体尾部癌,目前也有部分患者行放射性碘粒子植入胰腺肿瘤组织内,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起到抗肿瘤作用,部分患者腹痛及背部疼痛能有效缓解。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该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典型的胰体尾癌,伴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侵犯,左肾静脉受侵可能,胃周血管曲张,考虑已出现胰源性门脉高压,腹腔干根部及PV-SMV未见侵犯,胃十二指肠动脉无侵犯;肿瘤指标CA19-9、CEA、CA均升高较明显,说明肿瘤生物学活性相对较高,该类患者往往预后较差。该患者建议先行PET-CT检查,评估全身情况;行超声内镜穿刺取得病理;患者为老年男性,目前一般状况尚可,可考虑行新辅助化疗,方案选择AG方案(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该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难治性疼痛,注意镇痛治疗,改善生活质量。

二、普外四科付志平医师《胆囊占位、胰头区占位一例》

患者63岁女性,因“上腹疼痛5天”入院。患者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无腰背部放射痛,外院予以“抗感染、补液、解痉”等对症处理后腹痛改善。外院行腹部超声检查示:1、胆囊结石,胆囊轻度肿大,胆囊底部弱强回声团;2、胰头部低回声团块。腹部增强CT示:1、胆囊结石,胆囊底部片块影,胆囊MT不除外;2、胰头后方团块影,考虑血肿或肿瘤伴出血。既往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口服药物治疗血压及血糖控制良好。入院后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入院查肿瘤指标:CEA30.88ng/ml↑,CA.06U/ml↑、AFP、CA19-9、CA、CA15-3均正常。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电解质均正常。

普外四科刘安安主治医师:该患者上腹部增强CT动脉期可见胆囊底部强化结节,边界不清,考虑胆囊癌可能性大,伴胆囊结石;胰头后方团块影与胰腺有清晰间隙,未见胆总管及胰管扩张,考虑为胰头后方团块影为胆囊癌转移性肿大淋巴结。

消化科曾欣副教授:该患者胆囊底部占位影像学符合胆囊癌表现,胰头后方占位与胰腺有间隙,考虑肿大淋巴结可能大,可考虑超声内镜检查并穿刺活检,明确占位起源及性质。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该患者CEA升高,增强CT可见胆囊底部广基占位,基底部明显增厚,于动脉期、静脉期均有强化,并伴胆囊结石,符合典型胆囊癌特点。胰头区低密度病灶与胰头之间可见间隙,未见胆总管及胰管扩张,考虑为转移性淋巴结。淋巴转移在胆囊癌中极其常见,胆囊癌的淋巴转移与胆囊癌浸润程度呈正相关,淋巴转移可经胆囊淋巴结经肝十二指肠韧带至胰头、门静脉旁淋巴结,最终腹腔广泛淋巴结转移。建议该患者行PET-CT检查,评估全身情况,排除禁忌后限期行胆囊癌根治术。

三、普外四科袁建勇医师《梗阻性*疸一例》

患者66岁男性,患者因“皮肤、巩膜*染2周”入院。患者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染,进行性加重,无腹痛、发热,无黑便,-09-23至外院查MRI示:胆总管下段变窄,伴其上肝内外胆管扩张;09-26查CT示:十二指肠乳头增大、强化,大小约20*17mm,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肿大;09-27查血常规:Hbg/L↓;肝功能:TBIL.1umol/L↑,DBIL72.9umol/L↑,ASTU/L↑,ALTU/L↑,γ-GTU/L↑,AKPU/L↑,Alb34.8g/L↓;肿瘤指标:CEA、AFP、CA19-9、CA、CA15-3、CA均正常。肾功能、凝血、电解质均正常。09-29查十二指肠镜示:乳头明显肿大,触之硬,顶端可见溃疡形成,触之易出血。取活检一块病理示粘膜组织中见部分腺体重度异型增生癌变(腺癌)。10-01入住我院,入院后查体:皮肤巩膜*染,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给予保肝、退*及补液等治疗,10-05复查肝功能:TBIL50.2umol/L↑,DBIL21.6umol/L↑,AST44U/L↑,ALT90U/L↑,γ-GTU/L↑,AKPU/L↑,Alb38g/L↓。

普外四科陈丹磊主治医师:该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波动性*疸,MRCP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上腹部增强CT静脉期可见十二指肠乳头部肿块突入十二指肠腔内,有强化,一般十二指肠乳头良性病变较少引起梗阻性*疸,活检也证实为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癌,手术指征明确,限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消化内科曾欣副教授:该患者十二指肠镜下可见明确十二指肠乳头占位性病灶,MRCP及增强CT均可见此占位,并引起胆管扩张,胰管轻度扩张,活检亦证实为十二指肠乳头分腺体重度异型增生癌变(腺癌),具备手术指征。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同意大家对患者的诊断意见。该患者十二指肠乳头癌已由十二指肠镜及活检病理证实,诊断明确,通过该病例,可进一步了解十二指肠乳头良性肿瘤与癌的特点,良性肿瘤一般较少引起胆、胰管的梗阻,如良性的腺瘤,较大时亦不发生胆系梗阻,一旦恶变,则可引起胆系扩张及*疸,该患者影像学特点亦支持此观点。因此临床上发现胆、胰管扩张或梗阻性*疸并十二指肠乳头占位,应高度怀疑其恶变,不应漏诊或误诊。该患者诊断明确,手术指征明确,可行腹腔镜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四、普外四科朱洪旭医师《梗阻性*疸一例》

患者为70岁男性,因“皮肤、巩膜*染1周”入院。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染,伴小便颜色进行性加重,大便颜色变浅,无发热。腹痛,外院给予“保肝、补液支持”治疗,症状无改善,外院查腹部增强CT:1、胆囊增大,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2、十二指肠壶腹占位;腹部MRI+MRCP:1、壶腹部癌侵犯胰头可能大;2、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3、肝脏多发囊肿。入院后查体:皮肤巩膜*染,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入院查血常规:Hbg/L↓;肝功能:TBILumol/L↑,DBILumol/L↑,ASTU/L↑,ALTU/L↑,γ-GTU/L↑,AKPU/L↑,Alb40g/L;肿瘤指标:CEA7.95ng/ml↑、CA52.8U/ml↑,AFP、CA19-9、CA、CA15-3均正常。肾功能、凝血、电解质均正常。

普外四科陈丹磊主治医师:患者CT及MRI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胰管不扩张,胆总管下段呈明显“截断”征,增强后可见扩张胆总管末端可疑低信号影,延迟期胆管壁呈明显延迟性强化高信号,胰头部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主胰管不扩张,符合胆道起源恶性肿瘤特点,未见远处转移证据,具备手术指征,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消化内科曾欣副教授:结合该患者病史特点及肝功能检查,患者梗阻性*疸诊断明确,其腹部CT及MRI检查高度怀疑为胆总管下段恶性肿瘤,可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其起源及大小。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结合该患者病史特点及肝功能检查,患者梗阻性*疸诊断明确,其MRCP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胆总管下段呈明显“截断”征,未见明确低信号结石影,腹部CT增强后可见胆管末端胆管壁呈明显延迟性强化,胰头部及壶腹部均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且主胰管不扩张,符合胆总管末端恶性肿瘤特点,未见远处转移证据,可全麻下行腹腔镜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会议现场

作者:汤靓编辑:杨光

校对:陈丹磊审核:邵成浩

年10月09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MDT简讯No56医院胰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