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广为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慢性肝炎患者中,大多数为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程长、变化大、治疗难、预后差,尤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容易转为肝硬化,有的转为肝癌,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为此,如何有效地治疗乙型肝炎,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目前,西医对乙型肝炎的病因、病理、检测手段以及预防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在治疗方面没有突破性成果。虽然应用干扰素、阿糖腺昔、胸腺肤等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停药后复发率很高,基本上是束手无策。而中医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践证明,如能正确辨证、妥当组方、合理用药,将会取得满意的效果,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所引起的肝脏损害,乙型肝炎病*是外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依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为什么感染乙肝病*后,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发病?盖邪为外因,正气为内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不发病,有的人感染后不仅肝功能正常,表面抗原(HBsAg)转阴,而且出现了表面抗体(HsBAb)就是最好的说明。只有正气不足,正不胜邪才可致病。多数人感染后,肝功能正常,成为乙肝病*携带者,一旦正气虚弱,邪即乘虚而人,导致肝功能的损害。大部分乙肝患者是通过体检发现的,这些人什么时间患的病不清楚,其实病*早已侵人并损害人体,肝功能受到损伤并经久不能恢复,说明正气已虚。因此,不论对乙肝患者还是乙肝病*携带者的治疗,我认为应当:
1
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西医目前尚无治疗乙型肝炎的特效药物,而中药也无任何一种药物能直接杀死人体内的乙肝病*。中医治疗是整体治疗,不是只靠某一味药物,而是靠调整人体脏腑的平衡来达到扶植正气,以驱邪外出的目的。有的医者效仿西医治法,应用大量清热解*药物,把在体外试验中认为对乙肝病*有抑制作用的中药罗列在一起对病人进行治疗,这不符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不但不能取效,而且清热解*药中多为苦寒之品,大量久服,日久必将败胃伤正,乃犯“虚虚实实”之戒。因此,治疗乙型肝炎当首辨虚实,乙型肝炎是以正虚为主,治疗原则要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2
扶正要点
2.1中州当先:正虚主要是肝、脾、肾、气、血、津液等虚损性变化,由于正虚不能抗邪,湿热*邪乘虚而人。脾居中州,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又脾为运湿之枢纽,喜燥恶湿,湿困脾阳则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致气血两虚,不能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造成整体功能衰退,外邪缠绵不去则更加伤正,终致肝病迁延不愈。故治疗乙型肝炎,中州当先。
2.1.1健脾补气:可选用*参、白术、*芪、山药、莲肉等。
2.1.2健脾运化:可选用木香、砂仁、蔻仁、山楂、内金、川朴、生、炒麦芽等。
2.1.3健脾利湿:可选用杏仁、橘红、法夏、茯苓、木瓜、生苡米、车前子等。
2.1.4清热理脾:可选用*连、*芩、白头翁、炒桅子、大*、生石膏等。
2.1.5散寒温脾:可选用乌药、生姜、附子、沉香等。
2.1.6调和肝胃(脾):可选用生赭石、复花、生瓦楞、白芍、香附、当归等。
2.2调补肝肾: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体阴用阳。热为阳邪,湿热久羁必耗肝阴,暴怒伤肝,亦损肝阴;为先天之本,肝肾同源,肝阴虚损终致肾阴虚损,若房事不节,更伤肾阴。肝肾阴虚,内生虚热,虚热与湿热相合,深伏阴血而日渐伤正,病邪缠绵难以清除,故扶正亦应调补肝肾。
22.1疏肝理气:可选用醋柴胡、复花、生储石、青皮、陈皮、香附、郁金等。
2.22清利肝胆湿热:可选用茵陈、金钱草、*连、草河车、知柏、冬瓜皮、车前子等。
2.23清热平肝:可选用菊花、钩藤、酒芩、胆草、生石决、生龙牡、珍珠母、莲子心、琥珀、羚羊粉等。
2.24养血柔肝:可选用四物汤、丹参、石解、沙参等。
2.25滋补肾阴:可选用山药、熟地、寄生、牛膝、*精、首乌、女贞子、构祀子、五味子等。
2.26温补肾阳:可选用川断、菟丝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肉从蓉、肉桂、附子、鹿角胶等。
滋补肝肾常用中成药为滋补肝肾丸、乌鸡白凤丸等。
2.3活血化痰:乙型肝炎是由于湿热疫*之邪隐伏血分,又因正虚不能抗邪所致。湿热久羁,可聚而生痰;中阳不振,运化失司可聚湿生痰;肾阳不足,水气上泛为痰;阴虚肝热,灼津生痰。湿热、痰湿阻滞血脉可致瘀血;气虚、肝郁、气不帅血可致瘀血;阳气不足,运化无力亦可致瘀血。痰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瘀交阻,以致肝、脾、肾、气血失和,形成恶性循环,日复益深,遂成痰积,正气益损,更无力祛除血分之邪。故活血化痰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活血化痰软坚药常选用:泽兰、丹参、当归、白芍、丹皮、王不留行、香附、杏仁、橘红、半夏、瓜萎、藕节、夏枯草、鳖甲、生牡蛎、水红花子等。
3
祛邪为辅
乙型肝炎正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治疗上以扶正为主,但不能忽视余热未清、余邪未尽和湿热蕴*的一方面。所以在扶正为主,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基础上,要辅以清热解*的祛邪措施。一般讲,清热解*之剂每多苦寒,不宜过用,以免伤正。扶正之属每多甘温,长期久服也易蕴热,故配以少量苦寒之剂也寓反佐之意。清热解*祛邪可采用:
3.1清热解*:如选用生石膏、地丁、夏枯草、桅子、双花、连翘、薄荷、僵蚕、草河车、公英、野菊花、甘草等。
3.2凉血解*:如选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元参、小蓟、大青叶、白茅根等。
3.3化湿解*:如选用蕾香、佩兰、菖蒲、蔻仁、半夏等。
3.4利湿排*:如选用泽泻、猪苓、生薏苡仁、滑石、赤小豆、土茯苓、金钱草等。
3.5燥湿解*:如选用*连、*芩、*柏、白鲜皮、苦参等。
3.6通下解*:如大*、芒硝等。
3.7酸敛解*:如选用五味子、石榴皮、乌梅、木瓜、白芍等。
以上当根据临床症状特点,辨证施用,药味不宜过多,药量不宜过大。此外,根据三焦病位灵活化裁,若偏于中上焦,应佐以芳化解*;若偏于中下二焦,应佐以燥湿解*;若湿热下注膀胧,应佐以清热利湿解*。在扶正中辅以祛邪,一方面可以继续清除未尽之余邪,另一方面可以在新蕴生的湿热*邪处于微弱之际,一鼓歼灭,有利于疾病的早日恢复。
中医治疗的特点是辨证施治,要因人、因地治宜,《灵枢·五变篇》日:“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人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由于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不同,人体差异不同,在辨证施治时,必需要从整体考虑.东南亚地区,天气炎热多湿,湿热较盛,我认为对当地乙型肝炎的治疗,应当以三仁汤为主,即以芳化宣透,辛开苦降,清利湿热为主。
附典型病例
例一、佘某,男,30岁,干部,门诊病例。初诊日期:1g8g年7月7日。素患乙型肝炎6年,经服中西药物治疗多年始终未愈,就诊时GPTIO6.5lu/L,TTT14.5,HBsAg(+),HBeAg(+)。当时症见:肝区疼痛、纳呆、腹胀乏力午后为显,口苦尿混不清、腰酸、时有梦遗.舌象:舌苔白.脉象:沉滑。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中医辨证:脾失健运,肝肾不足,余邪未尽。治法:健脾运化,滋补肝肾,清利湿热佐以解*。方药:*参10g,醋柴胡10g,藿香10g,杏仁10g,橘红10g,白术10g,二芍各10g,当归10g,厚朴10g,生苡米10g,草河车10g,冬瓜皮10g,夏枯草10g,川断15g。
另:五羚丹,每次6粒,日服2次,乌鸡白凤丸,午服1丸。
治疗经过:服上药20付,诸症悉减,仍觉乏力,小便混浊,化验检查GPT98./L、TTT18、HBsAg已阴转.舌象脉象同前,上方去赤芍、厚朴、冬瓜皮、醋柴胡,加生芪20g,佩兰10g,茵陈10g,砂仁5g,五味子10g,另服五羚丹、乌鸡白凤丸,继服40付,2个月后,诸症消失,于g月7日查GPT、TTT全部恢复正常,HBsAg第二次阴性,继以上方加减巩固治疗,到5个月时,肝功能,HBsAg连续4次正常,1年后复查HBsAg(一),HBeAg亦转阴(此前一段时间未查HBeAg),经随访两年,肝功能持续稳定,HBsAg(一)、HBeAg(一)。
例二、张某,女,40岁,门诊病例。初诊日期:年8月26日。患者乙型肝炎3年,始终未治愈,8月15日查GPT单位,TTT10,HBsAgl:64。自觉疲乏无力,肝区隐痛,纳呆腹胀、困倦、腰酸腿软、大便塘、月经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脾肾不足,湿热未清。治法:健脾补肾、清利湿热。方药:生芪15g,*参15g,焦白术10g,当归10g,二芍各10g,川断15g,仙灵牌10g,菟丝子10g,丹参15g,茅根30g,草河车10g,诃子肉10g。
另:五羚丹、乌鸡白凤丸服如前法。
治疗经过:服上药30付,GPT恢复正常,HBsAg已阴转TTT13,继服50付,3个月时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上方去仙灵牌、菟丝子、诃子肉、草河车,加山药、杏仁、橘红、香附。停用五羚丹,仍中午服用乌鸡白凤丸1丸。继服3个月。随访两年,至年10月共复查HsBAgs次,均属正常,肝功能亦无反复。
例三:陈某,女,26岁,门诊病例,初诊日期:年4月7日。患者于年12月查体发现HBsAg(+)、HBeAg(+)、抗一HBe(+),肝功能正常。自觉乏力气短,纳可、二便调、月经正常,于4月7日前来就诊。舌象:苔薄白。脉象:沉细。西医诊断:乙肝病*携带者。中医辨证:气血不足,余邪未尽。治法:益气养血、解*祛邪。方药:*参10g,醋柴胡10g,生地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芍10g,川断15g,香附10g,夏枯草10g,石榴皮10g,五味子10g,生草6g,生苡米10g,坤草10g。
上药隔日l付,共服30付,于6月16日复查肝功能正常,HsBAg转阴,HeBAg转阴,抗一HBc消失,并且出现了表面抗体(抗一HBs)。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不胜欣喜。为巩固疗效,以上药5料,炼蜜成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以善其后。
I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医院关幼波主讲赵伯智整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