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雾霾天气等一系列现象表明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正严重影响着人类未来生存。随着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逐渐重视,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碳排放规划逐步落地。
目前,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占比30.7%,远超其他地区,而中国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碳排放持续增长的国家。
双碳战略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争取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归根到底要靠创新,创新能帮助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强度和单位GDP的能耗强度。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创新还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与一般创新不同,生态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性,发展速度相对更慢,面临的阻碍也更多。具体来看,高效地推行碳中和需要“三管齐下”:
—·加快生态创新,改变生产方式·—
在-年的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上,要满足能源转型经济最优意味着技术选择从易到难。在技术成本之外,资源约束和应用场景也会影响需求侧对技术的选择和使用。
电力零碳排放先行,多能互补降低发电成本。在电源技术选择中以光伏+储能为主体。但是多元互补的智能电网技术同样重要、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整体成本更低,政策上应加大对电网储能技术的应用支持,加速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提升。
非电领域的碳中和技术选择取决于各能源使用场景。不同于电能,非电领域各个能源使用的场景差异较大,并且应用技术并不完全兼容,因此需要不同能源技术对应不同领域。我们从成本下降路径的测算来看,氢能公路交通或在年左右实现可接受的成本,而工业领域的碳中和更可能通过碳捕捉最终实现。
形成以光伏+储能为主的电能供应,以及氢和碳捕捉共存的非电供应技术格局。首先通过多管齐下的节能减排技术来完成年前碳达峰目标的实现,然后通过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模式完成电能的零排放,并在非电领域如公路铁路交通,建筑和部分工业领域通过电能的清洁和成本优势推动电气化率提升,随后在无法电气化领域,以氢能和生物质燃料实现重载交通、部分航空航运、部分化工行业的零碳排放,最后以碳捕捉实现余下大部分工业领域的零碳排放。
—·提高碳价,将外部成本内部化·—
要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关键是引入“碳定价”,提高“碳价格”。碳定价就是给碳排放制定一个价格,目的是把碳排放的外部成本与排放者的私人成本联系在一起。碳价没有规定谁应在何处、或者如何减少排放,而是向排放者们提供了一个经济信号,并允许他们自行决定是否要采取措施降低排放,还是继续排放并为其支付费用。碳价的作用机制在于两个方面:
在碳价约束下,企业开始将排放配额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这有助于将碳排放的隐性成本显现化,外部成本内部化。
碳价能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大量研究发现,碳价信号越显著,对低碳技术创新的诱导作用就越强,越能激发企业开发和采用低碳技术的意愿。
碳价在执行层面有两种形式:碳税和碳交易形成的价格,前者是政府通过税收直接设定一个碳价格,以弥补碳的市场价格的缺失,后者是创造一个交易市场,在政策设定的排放总量限制下由交易双方形成价格(capandtrade)。两者有各自的优劣势。碳税的优势是透明、价格可预期,有利于经济主体的长期规划。碳税可以使用现有的征收机制,征收成本较低,但引进新税种有社会接受度的问题。碳税和碳交易作为纠正外部性的工具,都有其价值,两者之间也不是相互排斥的,如果设计得当,两者都可以发挥有效作用。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鼓励全民减排·—
创新对于实现碳中和非常重要,生态创新面临多个障碍,不会一蹴而就。因此,要实现碳中和也必须在社会治理方面多下功夫。比如,制定与低碳社会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标准,打造环境友好的金融体系,完善碳税和碳市场体系,鼓励低碳的生活习惯,提倡新的消费理念。这些手段有助于全社会形成环保共识,促进碳中和。例如,坚持垃圾分类、采取共享出行、在居家时节约用电能都能降低碳排放,而这些并不一定需要新的技术,有的只需要排放者(主要是消费者)积极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就能实现。因此,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培育公民的环保意识是推行碳中和的一个重要环节。
——·END·——
闪讯边缘云成立于年,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边缘计算技术和解决方案服务商,驱动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提升资产运营价值。成立至今,始终坚持“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打造了全栈边缘计算“算力、AIOT组件、算法与模型”技术和行业解决方案。先后为字节跳动、万豪、新世界、宝马、万科、远景能源等企业级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此外,闪讯边缘云获得了国家和中关村双高新企业认证,并与阿里云、华为云、平安云、青云、AWS、微软云、VMware等知名厂商建立全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