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我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给中国能源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6日,在由中国新闻社举办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业内人士线上参会,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问题、向新型电力系统过渡过程中的煤电角色转换趋势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晓晖: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重塑能源体系的根本之举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王晓晖表示,去年,在全球着力应对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在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在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对我国实现由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近期能源供应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加快能源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重塑能源体系的根本之举。本次论坛聚焦“坚持双碳战略方向,确保能源体系安全平稳转型”的主题,深入探讨全球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及当下和未来中国煤电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之路,期待能够为我国低碳电力系统建设和能源体系转型提供助力。
布伦特万纳:全球化石燃料在电力供应中占比为30年新低
国际能源署(IEA)电力展望部门负责人布伦特万纳说,据IEA测算,年化石燃料(包括煤炭和天然气)占全部电力供应量的比例为61%左右,为近30年新低。
此外,年,包括风、光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明显上升,占总量的30%左右,尤其在光伏发电领域出现大幅增长;核能大致提供10%的全球电力供应。
万纳认为,在净零排放路线图里,电力行业应该是第一个实现净零排放的行业和部门。“我们需要电力部门提前10年实现净零”,万纳说,这样10年后,才能够使一个经济体在全经济范围内实现净零。
过去十年里,电力行业是各行业类别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超过工业、交通、建筑等其他行业。“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聚焦电力行业脱碳”,万纳说。
他认为,如果将各国作出的气候承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情景加入,电力系统将迎来巨大变化:到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将占总量约50%左右。即便如此,距离年的全球净零排放的目标仍有较大缺口。
不过,乐观的一面在于,虽减排缺口较大,但其中60%都可以通过有成本效益的方式来实现,比如调整现有的一些设施等,这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额外成本。
除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外,逐步减少煤电无疑是电力行业脱碳化的重要一步。万纳指出,年,煤电约占据约30%的全球能源相关排放。
他表示,在近几年里,煤电的装机实际上比之前更大、更多。所以减排首要的是减缓和终止新建煤电厂;其次,改造、重新利用或淘汰现有电厂也将起到很大作用,到年可减少1亿吨的排放量。
当然,这需要很大投资。万纳指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要求电力部门的投资在年之前增加两倍,并对电网规划进行协调。同时,他提醒,从可调度资源转向可变的、具有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风、光等),需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