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人民智库」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区域内部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随着资源的日趋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失业人口增加、生态破坏严重、城市收缩等问题日益凸显,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宋梅教授认为,不同资源型城市的地理区位、主导资源类型和城市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异,低碳转型不能“一刀切”,应本着“低碳引领、摸清家底、分类引导”的思路开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工作。文章将于近期《国家治理》周刊刊发。
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发布的《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预估来看,全球温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这个结论向全球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提醒各国要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的确,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其中多个国家设定到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在年9月也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碳排放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对提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全球实现温控目标产生深远影响。目前,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的85%以上,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的能源相关领域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资源型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高碳排放特征明显,普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经济发展大多比较低迷。当前,中国资源型城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区域内部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中国目前共有个不同级别的城市被认定为资源型城市,其中地级行政区个,约占中国地级城市数量的三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其中累计生产原煤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8亿吨、木材20亿立方米。很多资源型城市“因矿而建、因矿而兴”,最后又“因矿而衰”。随着资源的日趋枯竭,产业结构单一、失业人口增加、生态破坏严重、城市收缩等问题日益凸显,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政府一直关心着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年,国务院将阜新市确定为中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拉开序幕。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8号)发布,开始从全国范围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年、年和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三批共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将其作为转型重点扶持对象。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年)的通知》(国发〔〕45号)发布,其作为中国“十三五”时期开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国资源型城市进行了全面识别,强调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类,为分类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奠定了基础。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分类引导培育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的指导意见》(发改振兴〔〕52号)发布,用于引导资源型城市因地制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年,国务院批复了《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国函〔〕93号),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持下,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修复矿业废弃地、利用矿业遗迹改建国家矿山公园等举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也涌现出了一批如江苏徐州贾汪区、重庆万盛等转型成效显著的资源型地区,但整体而言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仍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在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有必要对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路和路径进行全新思考。
碳中和与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碳诅咒”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形式抵消掉,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由剑桥大学的JrgFriedrichs和OliverInderwildi两位学者于年提出的“碳诅咒”,与“资源诅咒”相关但又不同。该理论指出,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化石能源富集的国家/地区更倾向于走高碳排放的发展道路。资源型城市的本质特征是资源依赖,但资源型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过度依赖会阻碍城市产业升级、抑制技术进步,进而增加城市碳强度。因此,碳中和背景下资源型城市除了要加快经济转型外,还要破解“碳诅咒”。
产业结构升级不仅能推动经济增长,也能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节能减排。但资源型城市在产业升级上却面临一些阻碍。首先是资源依赖,资源禀赋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起决定性作用。准确地说,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易于形成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城市群分工中倾向于发展资源更密集的重型工业。其次是路径依赖,资源型城市在发展道路选择上热衷于形成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另外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外运形成的运输体系也有利于重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朝着低碳化方向升级。还有就是锁定效应,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容易局限于原有的发展观念、技术轨道和制度体系,阻碍了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技术进步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支撑,通过技术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而资源依赖会抑制资源型城市实现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对技术进步相关要素的“挤出效应”。一是对教育经费的“挤出”。世界银行指出,丰富的资源可能会阻碍人力资本的创造过程。由于资源部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较少,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动力不足,资源型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整体偏低,该地区技术创新能力自然也不高。二是对研发行为的“挤出”。传统资源型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创新要求不高,因而城市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会降低研发人员和资金的投入水平,进而影响技术知识的产出水平。三是对对外开放活动的“挤出”。对外开放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对外贸易通过进口产品技术外溢和“出口中学”(learningbyexporting)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长期依赖矿产资源导致地方政府观念相对保守,更倾向于发展本土企业,招商引资动力不足,阻碍技术引进与吸收。
碳中和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新挑战
01
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增长和碳减排双重压力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资源市场步入萧条期,加之资源的逐步枯竭,中国资源型城市整体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衰退。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集聚区,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振兴东北的专项政策,但目前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形势仍不尽如人意,人才外流严重。另外,很多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仍围绕资源型产业做文章,如煤炭资源型城市围绕煤炭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机装备制造等产业,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并非长久之计。值得注意的是,延伸传统产业链的转型模式依然会导致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居高不下,碳中和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将面临重振经济和千方百计控制碳排放的双重压力。
02
资源型城市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严重受限
年9月,国际能源署发布了《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指出在承诺目标情景下,中国如要在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需求将分别下降80%以上、60%和45%,届时煤电仅占比5%。碳中和目标需要分解落实到各个行业特别是重点耗能行业。煤炭、钢铁、油气、能源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必将作为重点调控对象,而这些产业却基本都是矿业类资源型城市的优势主导产业。森林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吸收主体,虽然贡献了80%的天然碳汇,但相对碳排放总量而言其固碳作用有限。因此,只有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至较低水平,才可能依靠碳汇和CCS等技术实现“碳中和”。
03
资源型城市的人才现状难以满足城市低碳转型发展需求
资源型城市实现碳中和需要一批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念和低碳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支撑。但目前资源型地区人才培养和引进普遍存在“不够用、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不够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目前中国所“双一流”高校中仅有3所(包括分校区)地处资源型城市或地区,分别是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新疆克拉玛依)和延边大学(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其二,这些高校多为行业特色类高校,以培养煤炭、石油等行业人才为主,难以满足资源型城市多元低碳转型发展的需要。“招不来”则体现为,尽管大部分没有“双一流”高校的资源型城市可以通过引进壮大人才队伍,但由于资源型城市在“抢人大战”中普遍缺乏竞争力,人才引进困难。而招到的人才还可能因为体制等问题导致发展受限最终选择离开,便形成了“留不住”的困境。
碳中和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新机遇
01
碳中和将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变发展思路,倒逼产业升级
碳中和的提出对资源型城市原有的产业结构和转型思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碳中和目标提出之前,由于路径依赖,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更偏爱延伸原有资源型产业链条,对碳排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