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化石能源何去
TUhjnbcbe - 2024/7/13 15:56:00
白癜风怎样治疗好得快 http://www.zgbdf.net/m/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伟善

编者按年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规划》中提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到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城市、核心区域、重要用户电力应急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在新能源的大力发展下,化石能源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储能又如何助力新能源实现现代能源体系的建设?本期《新能源专刊》约请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伟善、北京建筑节能与环境工程协会秘书长李军,请他们谈一谈在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化石能源、新能源+储能如何破局,达到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为加快构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力争如期达成“双碳”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年3月22日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分为9章27条,清晰阐明了“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方针、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纵观全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内涵,也是对能源系统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随着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在继续发挥能源安全保障作用的同时,如何实现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化石能源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代能源体系中化石能源保障能源地位不变

能源安全保障依然是首要原则和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原油产量稳步回升,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年均增量超过亿立方米,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7.5万公里。能源消费层面,我国煤炭消费比重由年的63.8%下降至年的56.8%,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比重由24.2%上升至27.3%。《规划》指出,能源安全保障进入关键攻坚期,并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在油气产业方面,要继续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增强油气供应能力,同时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研究推进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晋北、新疆准东和哈密等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统筹推进地下储气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储气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储备和调节能力。在煤炭产业方面,要加强煤炭安全托底保障,优化煤炭产能布局,建设山西、内蒙古西、内蒙古东、陕北和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增强煤炭跨区域供应保障能力。同时发挥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统筹电力保供和减污降碳。目标到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亿立方米以上。

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化石能源作为主要能源供给保障的地位不会发生改变,消费比重将维持在80%左右,依然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会有所下降,但仍会在50%左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的比重有所上升,特别是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会上涨很快。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油气资源配置效率

从我国化石能源生产供应现状来看,管道输送承担了我国陆上70%的石油和99%的天然气的输送,是保障能源供应最安全、经济的方式。《规划》指出,到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达到21万公里左右,并通过专栏形式对油气资源的产运销接续保障能力、集约输送和存储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实现油气能源供应保障,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

一是加快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建设。一方面,尽快去除国内输送短板,同时大力拓展海外进口渠道,全方位畅通气路,以便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效缓解国内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加快新建基础设施,加大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废弃处置,防止因国际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能源产品之间和能源基础设施之间的共振,避免引发系统性能源风险,从而有效保障能源安全。

二是加强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督促企业大力推进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加快构建管道地理信息系统,强化高后果区管控。严格落实油气管道法定检验制度,提升油气管道法定检验覆盖率。

三是推进油气体制改革。释放油气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活力和骨干国有油气企业活力,完善全国干线油气管网布局。推动油气经济和价格改革、天然气热值计量改革等工作。推动公平开放,降低管输费用,加快研究制订包括管网在内的油气市场监管规则。完善原油期货市场,适时推动成品油、天然气等期货交易。

化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

“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化石能源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迎来历史性机遇。《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18%。从油气勘探开发、加工、运输、储存,分配,废物利用、贸易等全产业链都在主动思考和探索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方向和重点工作。

实现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发展,一是必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的原则。推动原料低碳化、轻质化;继续大力推进“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活动,大力降低全行业整体能耗和物耗水平;继续加大技术节能投入力度,加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二是扎实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生产及利用。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碳减排。鼓励煤炭绿色智能开采;严控传统煤化工产能,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提升油气田清洁、高效的开采能力,加快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严控炼油产能,有序推进减油增化,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

三是加快推进非化石能源发展。要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在保证原油、天然气产能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加速布局氢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失时机地实现传统能源同未来新型能源的平稳有序过渡。

四是全力突破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创新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的试点。积极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全产业链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二氧化碳高效和低成本捕集、输送、长期稳定封存技术装备,争取年前在新疆地区、陕甘宁地区、胜利油田、大庆油田等区域,部署一批大型CCS-EOR试点项目,建设一定规模的二氧化碳管输网络。

除了围绕上面四个路径和方向开展结构调整、能效提升、科技研发等工作外,化石能源行业还需扎实做好三项重点基础工作。

1.培养储备碳排放管理员人才队伍,做好化石能源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

准确统一的碳排放数据是开展“双碳”工作的基础。年8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统计核算工作组,这是统筹做好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的重要一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是工作组的成员单位之一。能源行业要尽早建立行业的统计核算工作组,形成长期稳定的工作机制,支撑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

目前,联合申报的6家协会,以及轻工、纺织、物流、煤炭、建筑节能等协会,共同组建了碳排放管理员职业协作组,正在开发《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教材、考试大纲、考试题库等,为系统性开展碳排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基础条件。

2.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紧密围绕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目标,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适应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行业“双碳”急需标准的制定,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化活动,进一步提升标准对“双碳”工作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合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实际,积极借鉴和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基础工作,不断提升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强国内外石油化工组织、企业在碳中和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参与绿色贸易体系,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使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赋能化石能源绿色发展

“十四五”时期,能源行业进入关键重构期,为大力提升化石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化石能源产业组织升级、流程升级、技术升级、管理升级,必须找准路径整体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一是大力推动行业全产业链智能化转型。在化石能源勘探与生产、自动化无人化作业、降低开发成本、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等领域开展工作。在工程建设、经营管理与决策、生产运行、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质量管控等重点业务领域,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重点业务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水平。

二是加快行业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及应用攻关。在经营管理、生产运营、设备健康、安全环保、供应链协同等核心业务环节,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应用,形成满足行业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实现高质量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联合体率先开展新技术创新试点,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行业各细分领域的推广应用。

三是推动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大力推进5G、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化工园区现代化管理深度融合,构建以互联、互通为基础,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化工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园区信息资源和公共数据的互联共享。

四是开展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持续开展行业智能制造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结合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新趋势,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建立行业智能制造评估规范。构建适用于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特点的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宣贯与推广应用。

五是加大行业典型示范与推广力度。智能制造重点应用领域与关键环节,开展智能创新试点应用,树立一批行业典型应用标杆和创新示范模式。

六是培育行业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立覆盖企业全流程、全业务领域的功能应用路线图,着力解决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建设缺少参照的问题。建设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基础动态信息库,开展供应商信用评级和产品方案定级评价工作,促进行业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组织实施行业智能制造优秀产品(平台)和方案服务商培育行动,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行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满足当前行业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4月11日9版

责编:丁涛

校对:张健

监审:韩凤凤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化石能源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