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当存每个人的心间
一年前的今天,震灾突袭汶川,山河失色,举国同悲;一年后的此日,向着汶川的方向,我们纪念,遥寄哀思。这一天注定将成历史深重的铭刻。不止因百年不遇的地动山摇,死难失踪的8万余同胞,撕裂了大地以及人心。更因那国内国际的倾力驰援,人道精神的奔流涌汇,面对天地不仁,人类以个体的微渺,书就自我救赎的集体华章。人们知晓,自然伟力,并非无以抗拒。这一天也注定将奏响媒体的和声。因为悲情总需找到宣泄出口,关爱总要藉着仪式表达。任意打开一家门户站、电视广播、传统纸媒,纪念5·12的气息弥漫,扑面而来。公众则随之被穿越时空带回,深味不堪震痛,重温心手相牵。凭借这种种仪轨,我们的心识才再获凝聚。只愿,这不是媒体的应景独舞,而是长久直抵每一个人的心间。是的,长久抵达。当众声不复喧扬,当繁华归质朴,保持对灾难的痛感,砥砺由抗灾而生的善心与美德,惟有个体是终极担当。不如此,任何诉诸集体形式的表达都成虚幻,所有物伤其类的感怀都无从依附,所谓纪念,意义又何以延续?健忘国难,我们已见闻对历史过多的背叛。人性顽劣,不妨由此萌生迁善的可能。这不是无视,一年来直到现在,有那么多的援建队伍、*警、医护、志愿者,依旧奋战在救灾一线,铺路架桥,盖房建舍,防疫治病,他们的功勋自在人心。而是说,无论有怎样的告慰,断然不是这特定人群之事,发自全民的纪念都不可须臾或缺。国族得以进步,福祉得以改良,张力正寄寓其中。以此回视一年来发生在灾区林林总总的事件,我们便无法超拔事外,亦或身处道德高地,置喙评说。总须有所宽容,有所坚守,有所担当。有宽容,对北川购豪华公务用车的争议、灾区房屋质量问题的是非,便可搁置,心怀释然,那毕竟不是社会常态;有坚守,对发端于2008志愿者元年的无私大爱,便应浇注于静水浅流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必有惊涛拍岸,却定要贯通表里;有担当,对灾后诺而不捐的行径就当鞭挞讨伐,因为一个观念需要厘清———国家有难,公民捐赠不仅是慈善更是应尽之义务。国民责任方于内中彰显。如今的灾区,已不完全为悲情所掩,尽管罹难的怆痛还需要长时段的疗伤。但人们已经乐见,灾区民众的乐观与坚强都在悄然滋长。第一次集体婚礼,孩子们脸上重现的灿烂,以及对灾后重建建筑质量的零容忍……这不仅关乎震区的生者,更给所有的人们传递信念: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经历阴阳两相隔的至深至切之痛,绝大多数灾区人尚复如此,我们又何尝不能收获前行的勇气?震灾地之一的北川旧址,曾经山体滑坡的痕迹处已经长出了新的植被。这是生生不息的昭告,也是众志成城的表征。但这初发的生机,正告知人们,一切也才刚刚开始。形式上的纪念,无论一年祭两年祭多年祭,终有落幕之时,而长存于每个人心底的,才是绵长无尽始终可寻的追思。纪念如斯,或才深领其要义吧。□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