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谛林审核/子扬校正/知秋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动碳中和战略的落地,国内自提出“双碳战略”以来,各行业企业也都在助力绿色经济的发展。
而想要实现碳中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碳排放。所谓碳排放,值得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当碳排放量过多时,很容易对自然生态造成无法修补的损害。
例如全球变暖,就是因为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的激增,导致极地上方臭氧层消失。
在笔者看来,除了尽可能减少碳排放之外,能否对二氧化碳进行合理利用,将其“变废为宝”呢?
两项顶尖技术相继突破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中科院将这个方案变为现实,陆续提出了两种突破性技术。
先是在年9月份,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主导完成了,人工合成淀粉的实验以及成功论文的发表。
据公开资料显示,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从头合成淀粉,中科院的中国科学家们可谓是创造了历史。
而且,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不仅可以有效利用起二氧化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粮食问题。
因为根据实验室给出的初步技术参数可知,理论上来讲,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可以做到相当于国内5亩玉米地的年产淀粉量。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粮食供给成为了各国重点考虑的问题,尤其是耕地面积较少,但人口数量庞大的我国。
诚然,在袁隆平院士的努力下,现阶段国内已经可以在粮食上自给自足。但面向不可预知的未来,我国在粮食供给和存储方面需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如果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技术能够得到大规模应用的话,这将为我国解决粮食问题提供很大的助力。
第二项技术则是二氧化碳转化为高价值液体燃料。
中国新闻网12月15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透露,该校的曾杰教授与电子科技大学和中科院的教授和研究员,合作实现了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高价值、高纯度的液体燃料——甲酸。
笔者了解到,将二氧化碳电解为高价值化学品其实并不罕见,但在这个过程中,电解还会产生一氧化碳、乙烯等副产物,从而增加液体产物提纯成本成为了困扰业内许久的难题。
但上述研究团队却研发出了一种新型催化剂以及一种新型电解装置,完美解决了这个难题,成功实现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酸。
不愧是中科院
而这项技术,则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当下二氧化碳电解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双碳战略”的落地。
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一种技术,都对当下乃至未来的相关行业有很明显的驱动作用,不得不说,中国科学院不愧是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两项技术突破之外,中科院实现的技术成果还有很多,对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和经济进步有用的也很多。
在年下半年,中科院还曾公开表示,要将美国的“卡脖子”清单转变为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全面部署。
也正因如此,当普通群众得知中科院入局某个关键领域,或者中科院又实现技术突破后,才会感到安心并对相关领域充满希望。
不过,中科院并非万能,更不可将其“神化”。对于当下国内被海外“卡脖子”的领域,笔者认为需要国内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中国企业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