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中西医理论对胆囊炎胆结石的发病原因和 [复制链接]

1#

我用从头到脚讲健康讲疾病的理论知识,又用中西医知识对各种疾病的病因、诊断于治疗,必须耐心看完才能明白!

第二章第十七节当今医学对胆囊炎、胆结石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及治疗:

1、胆囊为什么容易发炎?

①.胆囊是胆囊管末端的扩大部分可容胆汁30~60ml,胆汁进入胆囊或自胆囊排出都要经过胆囊管,胆囊管长约3~4cm,直径2~3mm,胆囊管内粘膜又形成5~7个螺旋状皱襞,使得管腔较为狭小,这样很容易使胆石,寄生虫嵌入胆囊管。嵌入后,胆囊内的胆汁就排不出来,这样,多余的胆汁在胆囊内积累,长期滞留和过于浓缩,对胆囊粘膜直接刺激而引起发炎。

②.供应胆囊营养的血管是终末动脉,当胆囊的出路阻塞时,由于胆囊粘膜仍继续分泌粘液,造成胆囊内压力不断增高使胆囊膨胀、积水,胆囊壁的血管因此受压而缺血、坏死。当胆囊缺血时,胆囊抵抗力下降,细菌就容易生长繁殖,趁机活动起来而发生胆囊炎。

③.由于胆囊有储藏胆汁和浓缩胆汁的功能,因此胆囊与胆汁的接触时间比其他胆道长,而且,接触的胆汁浓度亦高,当此时人的胆道内有细菌时,就会发生感染,形成胆囊炎的机会当然也就增多了。

胆囊炎顾名思义就是胆囊的炎症性改变。病因主要是结石梗阻和细菌感染。胆囊发生炎症后会出现胆囊壁充血,粘膜水肿,上皮脱落,白细胞浸润,形成坏死和溃疡,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胆汁也变得混浊,最后化脓,胆囊腔内充满脓液,随胆汁流入胆总管,引起奥狄括约肌痉挛,造成胆管炎。再发展下去,将导致胆囊坏死,穿孔。此时患者会出现右上腹剧痛或右肩背部放散性疼痛,接着恶心,呕吐,再严重的就会出现高热,寒战甚至*疸。

2、胆囊里的石头是怎样形成的?

胆结石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尚无定论。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不断有新的观点产生。

经研究证实,胆囊里的结石并不真的是石头。我们现在把胆道系统比作河流,那么将结石比作河流中沉积的泥沙或许会好理解一些(虽然这个比喻不够恰当和全面)。我们可以想象,一条完全纯净的河流中是不会沉积什么泥沙的,而河流通畅,就是有微小泥沙也会随着水流走而不会沉积。如果因各种原因导致水流减慢或堵塞,才会导致泥沙沉积下来。胆汁中的泥沙并不是我们食入的沙子和石头在那里沉积,而主要是由于胆汁成分异常,造成胆盐,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含量增加,当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时,胆固醇便会沉积析出,经聚合就形成较大结石。大量文献指出,胆道系统感染是形成结石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胆道蛔虫所引起的上行性感染。根据国内资料记载,以蛔虫残体或虫卵为结石核心的65%左右。感染后的胆道粘膜的脱落细胞及细菌团亦可成为结石的核心。总之,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胆汁成分的异常改变,胆汁停滞、胆道系统感染,都可能是胆结石的重要成因。

3、胆结石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什么?

胆结石由于其部位不同,症状也不同。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各有差异。

胆囊结石的临床症状

胆囊结石在刚形成的时候不伴炎症时一般多无明显症状,有时仅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后则根据结石大小,存在部位,是否梗阻、有无炎症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当胆囊发生炎症时,有发热、右上腹疼痛及胆囊部位的压痛,胆囊多不肿大,不能扪及。如结石巨大或结石数量多且粘于增厚的胆囊底部位时则可触及。如结石伴胆囊化脓性炎症时,可出现右上腹部剧烈绞痛、高热。寒战、呕吐等。较小的胆囊结石可排入胆囊管、胆总管,有可能引起胆绞痛。胆囊结石多不出现*疸,若有*疸,多由于炎症波及肝脏及胆道出口处,使胆汁排泄不畅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胆囊结石多合并慢性胆囊炎,自然就表现出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有不少胆囊结石病人,平时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只有在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称之为无症状(静止期)结石。

4、当今医学对胆囊炎和胆结石的治疗?如果是结石比较大,同样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出现*疸等症状。治疗主要也是看结石大小,小结石可以自行排出,大结石需要用微创手术或者一般手术进行治疗。

二、中医虽无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的病名,但早在《内经》便有相关论述。

《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灵枢·本藏》谓:“胆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胆失通降,“不通则痛”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均致胆腑不通,发病多为实证。若久病体虚,劳欲过度,精血亏损,肝阴不足,胆络失养,则“不荣则痛”。本病病位在胆腑,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密切相关。急性胆囊炎以实证为主,慢性胆囊炎以虚实夹杂证多见。急性胆囊炎因病情反复发作可以转化为慢性胆囊炎。

中医认为胆囊炎是属于“胁痛”的范畴。肝居胁下,胆又是附属于肝的,胁肋处的疼痛肯定和肝胆有关系。因为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所以凡是引起肝气郁滞、经脉阻滞的因素,都会引发胁痛。实际上,胆囊炎主要表现在右上腹轻重不同的腹胀、疼痛和持续的右肩胛部的疼痛,其中一部分跟足少阳经筋以及背部的经筋出了问题有关系。当经筋紧张痉挛后,就会导致足少阳胆经的经脉不畅,气血郁滞,肝胆功能异常,所以不通则痛。胆囊结石往往容易和胆囊炎同时存在,其原理和治疗上也基本是样的。

1、现代中医对胆囊炎、胆石症的中医辩证诊治

(1)概述

胆囊炎、胆石症是比较常见的胆道疾病。胆囊炎可以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三种类型。胆石症又有胆囊结石、胆囊管结石、总胆管结石、肝管内结石之别。胆囊炎、胆石症常互为因果,同时存在。多发于女性及肥胖者。急性发作时主要症状特征有右上腹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放射,且有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可伴发热、*疽。慢性期主要症状特征有上腹不适、右上腹隐痛、腹胀、暧气、厌食油腻等。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的“胁痛”、“结胸”、“*疽”等范畴。

(2)病因病理

胆囊炎、胆石症病位在胆腑,与肝、胆、脾、胃等脏腑有关。“胆者,中精之府”,其功能既依赖肝的疏泄,储存胆汁,又能促进脾胃运化,以转输通降为顺。

常因情志不舒、嗜食肥甘、虫积、外感等,影响肝胆疏泄和脾胃运化。或致肝胆气滞,胆泄不畅;或致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日久煎熬成石;或致气滞腑闭,血行不畅,化瘀壅脓,而形成胆囊炎、胆石症。

(3)诊断要点

①.急性胆囊炎常以饱餐后上腹部、右季肋部或剑突下剧痛、绞痛,发热或*殖为特征;慢性胆囊炎则往往缺少典型症状,或有上腹不适。隐痛、腹胀、暧气、厌食油腻等。胆石症临床表现取决于胆石形态。

大、小部位和并发症;急性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绞痛(胆绞痛)、寒战高热或伴*疽等;平时大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消化不良。

②.急性发作时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③.胆囊炎、胆石症的确诊主要依靠X线和B超,检查可发现阳性结石或炎症。

④.经纤维十二指肠镜进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CT)、CT对X线和B超无阳性发现的胆石症病例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三、胆石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胆结石属中医“协痛”“*疸”等范畴,病因由于感受外邪、七情内郁、恣食肥甘厚腻导致肝胆郁结或中焦湿热,肝胆疏泄失常,致胆气郁结久熬成石。

 1、中医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①.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胁肋痛或绞痛时牵扯掣背部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或呃逆嗳气,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排石止痛。

②.胆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痛连肩背,口苦咽干,恶心,便干,或有*疸,舌红苔*干,脉弦滑或弦数。


  治疗方法:清热泻火,利胆排石。

③.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胁肋胀闷疼痛,背部酸沉疼痛,口苦而黏,恶心欲呕,厌油腻,周身困倦,大便不畅或便溏,目*身*,尿*,舌红胖,苔*腻,脉弦滑数。


  治疗方法:清热祛湿,利胆排石。

④.*邪炽盛证


  临床表现:除有湿热内蕴证候外,尚有寒热往来,神昏谵语,持续腹痛,肌紧张,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征象。


  治疗方法:宜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⑤.正虚邪陷证


  临床表现:隐钝痛持续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语声低微,皮肤*晦,间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倾向;腹呈气臌,轻度压痛,肝脏肿大,并多有触痛,小便*短,大便秘结,舌质绛紫,舌苔干枯如砂皮样。脉象弦数或沉数。


  治疗方法:芳香开窍、镇静、清热解*。

四、我在治疗时,主要是在背部的肝俞、胆俞等穴位附近找到筋结,将它们揉散开。另外还可以沿着足少阳经筋循行的路线寻找敏感紧缩的筋结,比如阳陵泉穴附近,因为阳陵泉穴是筋脉所会聚之处,所以筋的问题都可以按揉此穴,能有效地缓解疼痛、减轻症状。阳陵泉穴下2寸的地方有一个特殊的穴位叫胆囊穴,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特效穴位,肝胆病人一般都会在这附近找到很粗很长的筋结,适当用力把筋结揉开,一般都会取得止痛的效果。最近一位女土胆囊炎发作后在胆囊穴以下这段发现有一条筋结,我在按揉后筋结变软,胆囊炎症状也逐渐消失。

1、经筋按蹻治疗方法

①.点、按法:在背部寻找痛点,大多在第九胸椎旁及两侧胆囊穴。用点或按法先刺激背部压痛点3~5分钟,然后刺激胆囊穴3~5分钟。日1次,7日为1疗程。

②.大母指或中食推或揉结右胆囊穴,右肝、胆俞以及双侧太冲穴,日月以舒肝利胆。

③.施掌擦法于两侧胁肋部。

④.点穴治疗胆绞痛:

病种包括胆囊炎、胆石症。取穴:胆俞(双)。指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10~15分钟,痛甚酌情增时。再用大鱼际循本穴上下推揉30次。

⑤.特定手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用扩胸晃法(医者双手搬两肩,膝部抵胆俞穴,向前用力扳晃2~3次)、贯法(医者握空拳轻叩放在百会穴上的一手掌背1~3次)、四指叩击法(根据结石部位分别仰、侧、先仰后侧卧位,自上而下叩击肝区3~5遍,以无痛苦为度)。点按法:点按背部胆俞、肝俞和阿是穴、至阳穴;再点按期门、日月、鸠尾、中脘、阳溪、足三里、公孙、太冲、丘墟,按子午流注法每次取3~4穴,每穴15~30秒,得气为度。每次15分钟,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⑥.推拿背部腧穴对胆囊炎止痛作用的

治法:均以推拿心俞、督俞、膈俞穴为主。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拇指的指腹或大、小鱼际,或用掌根部在穴位上进行按揉,每次10~20分钟,日2次,5日为1疗程。(均伴有肝胆结石,经按摩后疼痛虽缓解,但维持时间较短)。

胆石症经筋调理四法

第一法:第七至第九胸椎背部压痛点及两侧胆囊穴,用点法或按法重刺激2~3分钟。

第二法:左背部压痛点平面的脊柱棘突作旋转复位。

第三法:沿背部两侧膀胱经用推法治疗,约6分钟,再按胆俞、肝俞、膈俞各1分钟,最后用擦法治疗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第四法:在两侧胁肋部用擦法治疗,以微微透热为度,然后施按、揉法于两侧章门、期门各1分钟,以酸胀为度。

因时间关系我又治疗很多成功医案不能一一解释,希望朋友们谅解!

专家简介:王敬才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经、经筋、导引、按蹻术》传承人。本人自幼酷爱中医,埋首岐*,熟读经典,在祖传医术基础上,又四处拜诊名医大家,勤求古训,集众家之所长,在调理各种常见、疑难疾病上,疗效彰显高于众法,对各类疑难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头晕头疼,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疼,失眠多梦、肠胃病、带状疱疹及后遗症,男女不孕不育、常期低热、面瘫、等各种病症,立竿见影,疗效神奇!医院参加会诊治疗,攻破了医学界对各种疾病不能治愈的奇迹,愈后不易复发等特点,并受到医学界和患者的高度赞赏,被各界人士誉为中医疗法第一人。

本人立志:

探研古今医学经典,

秉承千年非凡医术。

颠覆疑难杂病困扰,

誓为中医疗法正名。

本人长期坐诊郑州广誉远国馆。

并可为患者咨询、预约挂号等健康服务,热线电话,—。

具体位置可百度搜索郑州广誉远国医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