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肝炎秘方 [复制链接]

1#

肝炎——舒肝化癥汤(周信有方)

 柴胡9g,茵陈20g,板蓝根15g,当归9g,丹参20g,莪术9g,*参9g,炒白术9g,*芪20g,女贞子20g,五味子15g,茯苓9g。

 水煎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日服3丸。

 用治乙型肝炎。

 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解利湿,抑制病*;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止肝病的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参、白术、*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贞子、五味子补益肝肾,促使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可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方配伍,具有全面兼顾,综合运用和整体调节的作用。

 在随证加减方面,有湿热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g,以利于清利湿热退*,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退*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如偏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等,以温补肾阳;偏阴虚,酌加生地、枸杞子等,以滋补肾阴。根据我长期的临床经验,治疗乙型肝炎,如果单纯从病原学观点,选用对乙肝病*有抑制作用的苦寒药组方治疗,往往效果不够理想。根据辨证,重用扶正培本,补益肝、脾、肾之品,无论证候表现、肝功化验和免疫指标,一般都得到相应改善。这说明扶正补虚药,可调控机体免疫机制,改善肝细胞功能,促进蛋白合成,在治疗上是降浊和提高血清蛋白的关键。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疗原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根据乙型肝炎是湿热、虚、瘀等综合因素而形成,湿热、虚、瘀的病理变化贯彻于疾病的全过程,构成乙型肝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特点,在确定治疗原则和遣方用药时必须清解、补虚、祛瘀等三种方法综合运用,整体调节。在此基础上,再按证型的不同,各有侧重、灵活掌握。在治疗上,任何仅用一方一法,都必然会带来某种局限性,影响治疗效果。根据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我确定了一基本处方,通治各种病*性肝炎。再按证型的不同,随证加减。

 《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

肝炎——茵陈消*汤(薛泱洪方)

 茵陈30~60g,栀子10~20g,大*6~20g,虎杖15~30g,败酱草15~30,丹参30g,赤芍30~60g,茜草10~20g,云茯苓15~30g,山楂15~30g,白茅根30g,甘草6g。

出咖啡色样液体~ml,后出现柏油样便2次,每次50~ml。中医主症:身目俱*,*色晦暗,面部可见蛛丝血缕,手部可见赤痕,脘腹胀满,腹部可见痞块,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口苦口臭,小便*,柏油样便,舌质红苔*厚腻,脉滑。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分类:WBC7.9×/L,N78%,L22%。大便隐血(+++)。肝功能:TBILμmol/L、DBILμmol/L、ALTU/L、ASTU/L、ALPU/L、T69g/L、A32g/L、G36g/L。PTA:38%。乙肝系列:HBsAg阳性、抗HBc阳性,抗HAVIgM阴性,抗HCV阴性,抗HDV阴性,戊肝抗体阴性。中医诊断:*疸,积聚,呕血、便血。西医诊断:病*性肝炎乙型慢性重症型。中医辨证:湿热蕴结,肝胆瘀热,伤及脉络,迫血妄行。入院后给以常规保肝疗法以及抗感染,输血及血浆,白蛋白等支持疗法。薛泱洪主任医师认为,证候虽繁杂,但仍符合重度*疸型病*性肝炎“湿热*瘀”这一基本病机。但由于湿郁化热,热*炽盛,伤及脉络,迫血妄行。故用茵陈消*汤加代赭石15g,藕节、侧柏叶、地榆、阿胶各10g,清热凉血,收敛止血,镇逆止呕,频服。治疗1周后,*疸无明显加深,腹胀减轻,大便*色、成形,隐血试验(-),去清血凉血,收敛止血之品。2周后一般情况进一步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4周后舌苔由*厚腻苔转为薄白苔,舌质淡胖。湿邪缠绵,损伤脾阳。继用茵陈消*汤加减,将茵陈、栀子、大*、赤芍减量,加用五苓散加干姜。继服4周后症状进一步改善,腹水已完全消退,*疸明显消退。治疗12周后复查肝功能,肝功能:总胆红素(ST-BiL)16μmol/L、结合胆红素(SD-BiL)9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8U/L、总蛋白(TP)72g/L、白蛋白(A)37g/L、球蛋白(G)35g/L。碱性磷酸酶(ALP)U/L。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治愈出院。

 《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第6辑》本文由行之医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