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告诫家人中医留下的老偏方,专治胆结石, [复制链接]

1#
北京雀斑医院那里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8817.html

感谢大家的支持,祝大家新年快乐~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原特点
  乙脑病*属虫媒病*乙组的*病*科,呈球形,有包膜,单股正链RNA。
  

人与动物感染乙脑病*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体,对这些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都可成为本病传染源。
  人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通常在蚊-猪-蚊等动物间循环。

(二)传播途径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都能传播本病。被感染的候鸟、蝙蝠也是乙脑病*越冬宿主。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乙脑病*普遍易感,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组发病率最高。
  

(四)流行特征
  我国除东北、青海、新疆及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发病农村高于城市。我国主要发生在7、8、9三个月,呈高度散发性。


  临床表现
  

(一)典型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为4~21天,平均7~14天。1.初期为病初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上升至39~40℃,伴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和嗜睡,少数可出现神志淡漠和颈项强直。2.极期病程第4~10天,除初期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1)高热:体温常高达40℃,一般持续7~10天,重型者可达3周以上。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表现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
  

(3)惊厥或抽搐:是病情严重的表现,主要系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
  先出现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发生于单肢、双肢或四肢,重型者可发生全身强直性抽搐,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均伴意识障碍。

(4)呼吸衰竭: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见重型患者。脑疝者除呼吸异常外,尚有其他的临床表现。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三者互相影响,呼吸衰竭为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5)其他:常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但婴幼儿多无脑膜刺激征而有前囟隆起。深昏迷者表现为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尚有肢体强直性瘫痪,偏瘫较单瘫多见,或者全瘫,伴有肌张力增高。
  

(6)循环衰竭:少见,与呼吸衰竭同时出现,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数、休克和胃肠道出血。

3.恢复期
  体温逐渐下降,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日趋好转。
  表现持续性低热、多汗、失眠、痴呆、失语、流涎、吞咽困难、颜面瘫痪、肢体强直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以及癫痫样发作等。

4.后遗症期5%~20%的重型乙脑患者留有后遗症,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身。


  临床分型

1.轻型体温在39℃以下,神志清楚,有轻度嗜睡,头痛及呕吐不严重,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2.普通型体温在39~40℃,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偶有抽搐,病理征可阳性。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以上,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有神经系统定位症状,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4.极重型(暴发型)起病急骤,体温于1~2天内升高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度昏迷,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多在极期中死亡,幸存者常留有严重后遗症。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多见,但近年来成人病例有增加趋势。
  (二)上述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轻度升高,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数轻度升高,早期多核细胞为主,以后单核细胞占多数。检测血清特异性IBM抗体阳性为确诊依据。


  治疗
  

(一)一般治疗住院治疗,做好皮肤、呼吸道护理,保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但注意液体量不宜过多。
  

(二)对症治疗1.高热积极采用物理及药物降温,同时降低室温。2.抽搐包括去除病因和镇静止抽。针对脑水肿应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可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呋塞米及50%葡萄糖静滴。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吸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及应用呼吸机。应用地西泮、水合氯醛等镇静剂。3.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应用脱水药。早期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呼吸道明显阻塞或呼吸衰竭明显缺氧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及应用高频呼吸器治疗。4.积极防治继发感染。5.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三)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加强护理,防止压疮和继发感染的发生;进行语言、智力、吞咽和肢体的功能锻炼,结合理疗、针灸、推拿按摩、高压氧、中药等治疗。
  预防
  采取灭蚊、防蚊及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疫苗接种应在乙脑流行前1个月完成。

02细菌感染

伤寒
  

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组、革兰染色阴性,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更易生长。

◆脂多糖

◆菌体抗原(0抗原)

◆鞭毛抗原(H抗原)
  检

测血清标本中的“O”与“H”抗体即肥达反应,有助于本病诊断。
  

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不产生外*素。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带菌者或患者为伤寒的唯一传染源。典型伤寒患者在2~4周排菌量最大,传染性强。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食物、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苍蝇与蟑螂等媒介传递病原菌等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病理解剖特点
  伤寒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病变最为显著。

◆病程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

◆病程第2周:肿大淋巴结发生坏死;

◆病程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若病变累及血管时可引起肠出血,侵入肌层和浆膜层时可引起肠穿孔。

◆病程第4周:溃疡渐愈合,不留瘢痕,亦不引起肠腔狭窄。


  临床表现
  

(一)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为4期1.初期病程第1周。缓慢起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常伴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在5~7日内达39~40℃,发热前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明显。2.极期病程第2~3周。并发症多出现在本期。
  

(1)高热:稽留热为主要热型,可持续10~14日。
  

(2)神经系统中*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等。严重患者可有谵妄、颈项强直(虚性脑膜炎)、甚至昏迷。儿童可有抽搐。
  

(3)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重者血压下降等。并发心肌炎时不明显。
  

(4)消化道症状:腹部隐痛、食欲减退、腹胀、便秘、腹泻、右下腹压痛等。
  

(5)肝脾肿大。

(6)玫瑰疹:大约一半以上患者可出现,第7~14天出现,多在10个以下,淡红色,直径2~4mm,压之褪色,胸、腹、肩背部多见,2~4天内消失。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出现波动,并逐步下降,上述症状、体征好转。由于小肠病理改变仍处于溃疡期,仍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
  

(二)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性肝炎、中*性心肌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溶血性尿*综合征、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肾炎、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等。


  诊断 

 确诊的依据是检出伤寒杆菌。早期以血培养为主,后期则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鉴别诊断
  需与病*性感染、细菌性痢疾、疟疾、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血行播散性结核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引起)、恶性组织细胞病等鉴别。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肠道隔离,卧床休息。

2.护理与饮食观察生命体征及粪便性状变化。发热期流质或无渣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热退后饮食由稀到软食逐渐过渡,一般热退后2周才能恢复正常饮食。 

 (二)对症治疗

◆高热时不宜用大量解热剂;

◆便秘时禁用高压灌肠和泻药;

◆腹胀时禁用新斯的明等促进肠蠕动的药物;

◆腹泻时一般不使用鸦片制剂,以免引起腹中胀气;

◆中*症状重者可加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掩盖肠穿孔的症状和体征。

(三)病原治疗

1.第三代氟喹诺酮类首选药。 

 疗程:体温正常后继续服2周。副作用为胃肠不适、失眠等。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有癫痫病史者不用。

2.第三代头孢素抗伤寒杆菌作用强,临床效果良好,儿童和孕妇伤寒患者应首先应用此类药物,疗程为2周。
  

(四)带菌者的治疗根据药敏选择治疗药物,一般可选择: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
  

(五)复发治疗根据药敏选择抗菌药物,用足剂量及疗程。

(六)并发症的治疗

1.肠出血
  绝对卧床休息,禁食,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及粪便出血量。
  如果患者烦躁不安,适量应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
  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止血药物治疗,必要时输血治疗。内科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处理。

2.肠穿孔局限穿孔者,禁食,胃肠减压,加强抗菌治疗,注意加强控制腹膜炎可联合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或碳青霉烯类。并发腹膜炎的患者,应用足够抗菌药物同时,争取及时手术治疗。

3.中*性心肌炎严格卧床休息,给予保护心肌药物,必要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果出现心力衰竭,应给予洋地*和利尿药物。

4.溶血性尿*综合征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输血,碱化尿液,小剂量肝素或(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抗凝,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促进肾功能恢复。

5.肺炎、中*性肝炎、胆囊炎、DIC采取相应的内科治疗措施。

细菌性痢疾
  

病原学及其菌群
  

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芽孢,无动力,兼性厌氧。
  志贺菌分为4群(福氏志贺菌、痢疾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我国以福氏、宋内志贺菌为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还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免疫力持续时间短,无交叉性免疫,易反复感染。
  

(四)流行特征集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占99%,以儿童为主。
  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肠道,细菌侵入肠壁,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肠黏膜炎症反应、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肠黏膜炎症、坏死和溃疡,引起腹痛、腹泻、脓血便。
  痢疾志贺菌可释放内、外*素,其外*素有肠*性、细胞*性和神经*性,可引起水样腹泻、黏膜细胞坏死及神经系统症状。
  各型痢疾均可释放内*素,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衰竭。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4天,短者数小时。
  

(一)急性痢疾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达39℃,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多先为稀水样便,1~2天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便量少,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多自行恢复。

2.轻型(非典型)*血症轻微,可无发热或低热,急性腹泻,每日大便10次以内,有黏液无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不明显,易误诊为肠炎,确诊需大便培养阳性。几天至一周后可自愈。

3.重型多见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急起发热,腹泻>30次/天,稀水脓血便,偶有片状假膜,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后期出现腹胀、肠麻痹、呕吐、循环衰竭、休克、体温不升、内环境紊乱、多脏器衰竭。

4.中*型菌痢2~7岁儿童多见,突起畏寒高热,嗜睡、昏迷及抽搐,全身*血症状明显,病势凶险,迅速发生循环、呼吸衰竭,局部肠道症状很轻,24小时后可出现痢疾样大便。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
  

(2)脑型(呼吸衰竭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3)混合型:兼有休克型与脑型两型表现,最为凶险,病死率>90%,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损害与衰竭。

(二)慢性菌痢指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两个月以上者。

1.慢性迁延型(最多见)长期腹泻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乏力等,大便间歇排菌。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间隔一段时间又出现急性菌痢的表现,但发热等*血症状不明显。

3.慢性隐匿型(最少见)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大便培养阳性。


  诊断依据
  通常根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菌痢多发于夏秋季,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鉴别诊断 

(一)急性菌痢需与阿米巴痢疾、中*性菌痢、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及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相鉴别,诊断有赖于粪便细菌培养,粪便常规检查及临床表现。
  

(二)慢性菌痢需与结肠癌及直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型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相鉴别,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病原检查、病理和结肠镜检。


  治疗——病原治疗
  

(一)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饮食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保证足够水分,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患者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两次阴性

2.病原治疗一般疗程3~5天。喹诺酮类:首选诺氟沙星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SMZ+TMP);其他:甲硝唑、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阿奇霉素等。

3.对症治疗

◆高热:退热药及物理降温

◆腹痛:阿托品、颠茄

◆*血症严重者:小剂量激素
  

(二)慢性菌痢

1.全身治疗,生活习惯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劳、紧张。饮食:富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

2.病原治疗联合应用2种以上不同类型抗菌药物;药物保留灌肠疗法:抗生素+激素。

3.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食物及消灭苍蝇)。

3.保护易感人群口服痢疾活菌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属于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仅存在于人体,是细胞内寄生菌,通过释放内*素致病。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带菌者和病人。
  

(二)传播途径咳嗽、喷嚏借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1%出现流脑症状。6个月至2岁发生率最高,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发病机制
  病原菌自鼻咽部侵入,侵犯脑膜,进入脑脊液,释放内*素等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及化脓性炎症及颅压升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


  临床表现
  

(一)普通型占90%。

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鼻塞、咽痛等,持续1~2天。

2.败血症期
  多数起病后迅速出现此期表现,高热、寒战、体温迅速高达40℃以上,伴明显的全身中*症状,头痛及全身痛,精神极度萎靡。
  幼儿常表现哭闹、拒食、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和惊厥。70%以上皮肤黏膜出现瘀点。

3.脑膜脑炎期
  除败血症期高热及中*症状外,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烦躁不安,以及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重者谵妄、抽搐及意识障碍。
  本期治疗通常在2~5天内进入恢复期。

4.恢复期
  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皮肤瘀点、瘀斑吸收或结痂愈合。一般在1~3周内痊愈。

(二)暴发型少数者起病更急剧,病情变化迅速,病势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病死率高。儿童多见。

1.暴发型休克型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起病急,进展迅速,感染中*症状重。瘀点瘀斑迅速出现,增多扩大。循环衰竭导致休克。脑膜刺激征阙如或不明显,易出现DIC。

2.暴发型脑膜脑炎型脑膜、脑实质严重损害为特征。

3.混合型病死率高,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
  

(三)轻型有上呼吸道症状,少数出血点,脑脊液无明显变化,咽拭纸培养阳性。


  诊断
  

(一)疑似病例1.有流脑流行病学史冬春季节(2~4月),1周内有流脑病人密切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既往未接种过流脑疫苗。2.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脑表现。
  (二)临床诊断病例1.有流脑流行病学史。2.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脑表现,伴有瘀点、瘀斑。
  

(三)确诊病例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加上细菌学或流脑特异性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
  鉴别诊断

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无季节性,多散发;无瘀点瘀斑;多伴原发灶;病原学检查。2.结核性脑膜炎。

3.流行性乙型脑炎夏秋季多见。无瘀点瘀斑;脑实质损伤为主;CSF外观清亮。


  治疗
  

(一)普通型

1.一般治疗早期诊断,早期就地及时治疗,密切监护,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2.病原学首选青霉素。

3.对症治疗高热、颅内高压等处理。
  

(二)暴发型流脑的治疗

1.休克型治疗在有效病原治疗基础上抗休克。
  

(1)病原治疗:青霉素。
  

(2)抗休克:补充血容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正酸中*;血管活性药。 

(3)肾上腺皮质激素。 

(4)抗DIC:宜早应用肝素,纠正高凝后输血。
  

(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2.脑膜脑炎型的治疗在病原治疗同时,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发生
  

(1)病原治疗:青霉素。
  

(2)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脱水(20%甘露醇、白蛋白、呋塞米、激素)。
  

(3)控制呼吸衰竭。
  

(4)对症治疗。

3.混合型的治疗病情复杂严重,积极抗感染同时,兼顾抗休克、治疗脑水肿,有所侧重。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

03螺旋体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
  

病原学
  钩体革兰染色阴性,在光学显微镜下,镀银染色易查见。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鼠类以黑线姬鼠、*胸鼠、褐家鼠和*毛鼠为最重要,是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是我国北方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的途径,人与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的水接触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是钩体最主要的入侵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较强同型免疫力。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易感者在最近有接触疫水或接触病畜史。

2.临床表现急起发热,全身酸痛,腓肠肌疼痛与压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或并发有肺出血、*疸肾损害、脑膜脑炎;或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等。

3.实验室检查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或病原学。
  

鉴别诊断
  注意与流行性感冒、急性*疸型肝炎、病*性脑炎等相鉴别。


  治疗
  

(一)一般治疗早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饮食,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高热酌情给予物理降温,并加强病情观察与护理。
  

(二)病原治疗青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
  

(三)对症治疗对于较重钩体病病人均宜常规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异丙嗪或氯丙嗪。

1.赫氏反应尽快使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

2.肺出血型及早加强镇静剂使用,及早给予氢化可的松缓慢静脉注射。

3.*疸出血型加强护肝、解*、止血等治疗。
  

预防

1.控制传染源灭鼠,猪的管理,犬的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改造疫源地,环境卫生和消*,注意防护。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药物预防。

04原虫感染

疟疾 

 病原学
  病原体种类及在人体内发育过程,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有两个宿主。蚊为终末宿主,人为中间宿主。
  蚊虫叮咬人时,子孢子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迅速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发育成熟后为裂殖体,释放出大量裂殖子进入血液循环,侵犯红细胞,在其内发育为环状体、滋养体及裂殖体,大量繁殖使红细胞胀破,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引起临床典型的疟疾发作。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二)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为雌性按蚊,经叮咬人体传播。少数病例可因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或经母婴传播后发病。母婴传播的疟疾称为先天性疟疾或经胎盘传播的疟疾。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无交叉免疫。


  临床表现

1.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13~15天,三日疟24~30天,恶性疟7~12天。

2.疟疾的典型症状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随后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可达40℃以上,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但神志清醒。随后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持续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各种疟疾的两次发作之间都有一定的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48小时,三日疟72小时,恶性疟36~48小时。

3.脑型疟是恶性疟的严重临床类型,亦偶见于间日疟。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发热,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型疟的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

4.恶性疟病人于短期内发生肾损害,甚至引起急性肾衰竭。5.输血后疟疾的表现与蚊传疟疾相同,不会复发。经母婴传播的疟疾常于出生后1周左右发病,亦不会复发。6.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的,因此,四种疟疾都有发生再燃的可能性。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


  诊断
  间日疟的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资料病人发病前是否到过疟疾流行区,有否被蚊虫叮咬,近期有无输血史等。
  

(二)临床表现

1.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是间歇发作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大。

2.间歇发作周期有一定规律性。

3.每次发作都经过寒战、高热,继之大汗退热的过程。

4.疟疾反复发作后,多有贫血及脾大。脑型疟多在疟疾发作时出现神志不清、抽搐和昏迷。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在疟疾多次发作后可以下降。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单核细胞增多。

2.疟原虫检查周围血涂片染色镜检疟原虫是确诊最可靠方法。

3.血清学检查测定疟原虫抗原和抗体。


  治疗
  

(一)抗疟原虫治疗

1.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的药物氯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磷酸咯萘啶、哌喹、盐酸氨酚喹啉、盐酸甲氟喹。

2.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配子体和迟发型子孢子的药物磷酸伯氨喹、他非诺喹(特芬喹)。

(二)对症和支持治疗

1.脑型疟常出现脑水肿与昏迷,应及时给予脱水治疗。

2.监测血糖,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低血糖。

3.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改善微血管堵塞有一定帮助。

4.对超高热病人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用抗疟药加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治疗可加快退热速度。

6.加用血管扩张剂己酮可可碱治疗,可提高脑型疟疾患者的疗效。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消灭按蚊,防治被按蚊叮咬)及保护易感人群。


  经典例题


  女性,18岁。持续发热10天,体温逐日上升,伴乏力、食欲减退,体检:T39.8℃,P80次/分,精神萎靡,胸部可见6个充血性皮疹,腹部胀气。脾肋下可及。化验:血WBC3.7×/L。
  

1.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感
  B.伤寒
  C.斑疹伤寒
  D.肾综合征出血热
  E.钩端螺旋体病

『正确答案』B


  2.下列哪项检查对诊断没有帮助
  A.肥达反应
  B.血细菌培养
  C.骨髓培养
  D.大便细菌培养
  E.皮疹穿刺涂片镜检

『正确答案』E


  某男,28岁。11月29日因发热、头痛、腰痛入院,两周前有野外宿营史,该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1.此患者为下列哪种疾病
  A.病*性肝炎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伤寒
  D.肾综合征出血热
  E.乙型脑炎

『正确答案』D


  2.下列哪种表现不是该病的特点 

 A.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B.皮肤充血
  C.肾功能损害
  D.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病变
  E.异型淋巴细胞

『正确答案』D


  患者男性,24岁。45天前因车祸引起脾破裂行脾摘除术,术中输血ml,术前曾体检,HBsAg(-),抗-HCV(-),现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尿*,化验ALTIU/L,ASTIU/L、TBLL76.2μmol/L,DBLL30.9μmol/L。
  1.考虑诊断可能是
  A.甲型肝炎
  B.急性乙型肝炎
  C.急性丙型肝炎
  D.急性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正确答案』C


  2.为明确诊断应查哪一项
  

A.抗-HAVIgM、IgG
  B.HBsAg
  C.HCVRNA和抗-HCV
  D.HDVRNA和抗-HDVIgM
  E.抗-HEV

『正确答案』C


  3.本病最主要治疗措施是
  

A.干扰素-α抗病*治疗
  B.贺普丁抗病*治疗
  C.一般支持治疗
  D.免疫调节治疗
  E.中医中药治疗

『正确答案』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食药兼用”的理念,贯穿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

看似简单的买菜做饭,却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奥妙。

看似不起眼的小植物,也有大大的养生功效。

今天,介绍几种常见小植物,酒精肝、糖尿病、痛风的人要多吃!

金玉兰菜——痛风者要多吃

金玉兰,同样被卫生部列为“药食同源类”食品,同时被国家营养联盟专家誉为绿色“健康之王”。

金玉兰主要药用的就是其根茎,称为玉兰根,因为根茎含有更多的有效成分菊苣多糖,所以很多人将其制成玉兰根干茶,用其泡水代茶饮,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是高尿酸、痛风、结肠炎者的健康茶饮。

玉兰根具有综合调节身体代谢的功能,可明显改善由高嘌呤饮食引发的高尿酸血症及腹型肥胖,减少痛风发作次数,同时降血脂,调节身体代谢。

研究发现,玉兰根能够对三高合并高尿酸症有很好的调理效果,能够降低尿酸,降低三高,是难得的能够同时降低四高的健康食物。

所以,尿酸高、痛风者,日常可以多吃点玉兰菜,或者用玉兰根茶泡水代茶饮,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金玉兰虽好,也要会吃才行

脾胃虚的孕妇不宜多吃。

马齿苋——糖尿病要多吃

马齿苋,又叫马齿菜﹑马舌菜。

一般茎为红褐色,叶片肥厚,为长倒卵形,因为样子像马齿而得名。

它含有硫氨酸﹑核*素﹑抗坏血酸等各种营养物质。

由于其中含酸类物质比较多,所以吃的时候会觉得稍有些酸味。

马齿菜的药用功能是清热解*,凉血止血,止痢消炎,解*疗疮,药食两用。

因为它含有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胰岛腺分泌胰岛素,调节人体糖代谢过程、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糖恒定,所以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马齿苋虽好,也要会吃才行

第一、对于经常容易腹泻、肠胃比较脆弱的朋友来说,就最好不要吃马齿苋了,因为吃马齿苋可能会让这类人群加重病情,这就是马齿苋的副作用之一。

第二、对于孕妇来说,是要禁食马齿苋的,因为马齿苋可能会导致孕妇滑胎。所以为了宝宝和孕妇的健康,不要乱用马齿苋。

第三、在你吃中药期间,尤其是有鳖甲药材的时候,就不要食用马齿苋了。因为它很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治病效果。

荠荠菜——高血压者要多吃

荠荠菜,又名荠,俗称地菜、枕头草、护生草等。但很多人不知道,荠菜这个东西,含有乙酰胆碱,谷甾醇和季胺化合物,不仅可以降低血液及肝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而且还有降血压的作用。对高血压人群有着特殊的意义,是特别适合高血压患者春天吃的一种菜。

药理实验表明,荠荠菜全草有降压、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收缩平滑肌等作用。现代中药学认为,荠荠菜“甘、平、归心、肝、肾经,具有利尿消肿,明目止血功效”,主治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月经过多、目赤疼痛等。由此可见,荠菜的食用与药用价值非同一般。

荠菜虽好,也要会吃才行

第一,要挑没开花的荠菜,这样营养价值更高,口感也更好。荠菜的根营养价值高,不用摘掉,洗干净就行了。

第二,荠菜无论哪种做法,都不要久烧久煮,否则营养价值会流失。

第三,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

第四,患有目疾、疮疡、热感冒等病症者或体弱者也不宜食用。

苦菜——胆囊炎者多吃

苦菜的学名叫取麻菜或苣荬菜。苦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野菜,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紫花苦菜对人最为有利,对于胆囊炎、胃炎有很好的疗效。

苦菜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含蛋白质、糖、食物纤维、钙、磷、锌、铜、铁、锰等矿物元素,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胡萝卜素、烟酸等。此外,还含有胆碱、酒石酸、苦味素等化学物质。

苦菜能清热、凉血、解*。对急性*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支气管炎、口腔炎、胆囊炎以及急慢性盆腔炎等症都有一定的疗效。用它外敷,还可治刀伤、烧伤、蜂螯蛇蝎咬伤与疮疖肿痛等。

苦菜虽好,也要会吃才行

第一、脾胃虚寒者忌食。

第二、苦菜虽然是美味佳肴,是天然的野生营养蔬菜,而且有很大的药物价值,但不宜单独过量食用,吃多了会伤脾胃。

第三、不能与蜂蜜共食。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网络,全部转载,内容未经核实,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3#
白癜风诊疗指南 https://m-mip.39.net/pf/mip_6185586.html

胆囊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在逐渐的升高,发病的人群女性要比男性多一些。换有胆结石的人非常痛苦,胆结石对身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日积月累胆结石还会造成胆道阻塞,如果胆道系统再次受到刺激的话就会衍生癌变,威胁生命。大家不用担心,下面小编就介绍两中胆结石的偏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偏方1.排石止痛汤

用料: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15克,香附15克,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郁金15克,甘草10克。

做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服2次。

功效:此方疏肝理气,排石止痛。主治(肝郁气滞型)胁肋痛或绞痛时牵制背部疼痛。症见心烦易怒,不欲饮食。

偏方介绍:香附性平,味辛,微苦,甘,归肺,肝,脾,胃经。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偏方2.利胆排石汤

用料:柴胡15克,枳实15克,*芩15克,半夏10克,白芍20克,元胡15克,大*7.5克,郁金10克,内金10克,金钱草30克,甘草10克。

做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服2次。

功效:此方清热泻火,利胆排石。主治(胆火炽盛行)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感。

偏方介绍:金钱草性凉,味甘,微苦,归肝,胆,肾,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散瘀消肿,利湿退*之功效,可用于热淋,石淋,尿涩作痛,*疸尿赤,肝胆结石,尿路结石等。

今日热点推荐,必看!

劝告大家!科学家发现一种植物,能在16小时内杀死癌细胞,癌症有希望了?

告诫家人!每天一点点就能溶掉血栓,冲走体内杂质和*物,切勿忽视

告诫家人!一杯水加一个核桃仁,专治高血压,血压一掉再掉!切勿忽视

劝告大家!10年糖尿病,一个鸡蛋一个葱,快速降血糖,血糖稳定!永久收藏

告诫家人!告诫家人!苹果这样吃,功效翻倍,一天一个就行

转告父母!岁老人,分享长寿经验,一生离不开3样东西!

告诫家人!这4种“野菜”,是治疗痛风“特效药”,农村遍地是,遇到请重视

劝告大家!不瞒你说:喜从天降!天然“青霉素”找到了,没事吃一点,消炎灭菌防病*,清肺润肺,提高抵抗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