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今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形成大考验的背景下,我国提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自我约束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今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这是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一、“双碳”目标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价值追求
实现“双碳”目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意识、有步骤地改善生存环境的跨国共同行动。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然而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条件、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下,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化石燃料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人类生产消费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正在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异变,不仅给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而且还严重威胁整个地球的生物安全和生态平衡。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个缔约方达成《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为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统一安排,各国对此必须迈出实质性步伐。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现“双碳”目标,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跨国跨界、全球协作的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未来三十到四十年间,人类社会必须解决过去两百多年发展所造成的难题,给自己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减负降温。这是全球开启的一场空前广泛深刻的生产方式自我革命。实现“双碳”目标,消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所引发的气候变化威胁,让人类社会走上新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将在全球兴起新的思想理论变革和重大科技进步,其作用不亚于蒸汽机、电气化以及信息技术发明运用所引发的历次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也意味着在能源、电力、材料、建筑以及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取暖制冷等诸多领域产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创新成果,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将应运而生。
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人类社会将开启一场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自我革命。在生产能力急剧扩张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其他消费行为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以消费侧排放计算,全球约三分之二的碳排放与家庭排放有关。因此必须尽快形成简约适度、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不仅要进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习俗的深刻变革,还要创造改变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这是人类进行的一场摈弃传统模式,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自我救赎。只有那些真正洞见“双碳”目标引发革命性变化和蕴藏巨大发展潜力的国家,才能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行稳致远;只有那些主动顺应碳中和发展趋势,及时把握绿色、低碳和零碳转型机遇的工商业机构,才能获得发展先机。
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将逐步从理念变成现实。工业革命是从西方世界发端,在国家竞争、人性需求和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不断演进的。伴随着这个演进过程,全球各地展开无数次关于资源和能源的争夺和守卫,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零和博弈的悲剧,也排放了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进入21世纪以来的二十年,以科技进步和全球化为引领,以国际分工合作为平台,全球财富实现爆发性增长。在这个阶段,虽然人类社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和冲突,但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总量却迅猛增长,形成非传统安全领域一个新的重大问题。全球各国必须通力合作,进行大幅度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增长。因此,实现“双碳”目标,是世界各国在共同目标引领下开展的大规模、长时间的绿色循环经济协调行动。这是人类理性的自省和提升,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飞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开端。
二、实现“双碳”目标对我国来说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重大机遇
实现“双碳”目标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我国人均GDP去年刚刚突破1万美元,而且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阶段,能源需求还在继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实现“双碳”目标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既要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又要推动我国经济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一场无法回避的严峻考验。难度更大的是,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所要付出的努力也将远远大于这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态结构、区域结构的根本性优化变革,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能源低碳转型,确实任重道远。必须充分考虑任务的艰巨性和过程的复杂性,坚持科学务实的精神、建立高效协同的治理机制来实现“双碳”目标。这对于我国来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的又一场大考。
实现“双碳”目标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队伍的一场大考。“技术为王”将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绿色科技创新能力将是新的国际话语权。比如,突破储能、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分布式电源、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发展原料、燃料替代和工艺革新技术,推动钢铁、水泥、化工、冶金等高碳产业生产流程零碳再造;发展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技术,形成全国公路和城市道路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发展“光储直柔”配电系统相关技术,研发低碳取暖制冷技术,实现建筑领域用能电气化;同时还要突破碳汇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负排放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无论是加强产业技术集成耦合创新,还是积极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都需要强大的人才队伍做保障。
实现“双碳”目标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塑造新型工商业文明的机遇。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整个地球村迫切需要建立既能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性需求,又能推动社会进步、保护自然环境、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新型工商业文明。这样的工商业文明是价值共享而不是零和博弈,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满足人的物质欲望,是动态平衡、生生不息,而不是竭泽而渔、舍本逐末。这也就是华夏先贤主张的“万物相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发达国家多年前就开始倡导的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就非常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拥有五千多年绵延不绝、丰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也具备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完全可以为塑造新型工商业文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思想智慧。
实现“双碳”目标,是在世界处于大变局、全球面临大考验的背景下,我国推动世界各国开展大合作的机遇。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蔓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再次敲响警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何去何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考验。在这种大变局大考验下,必须作出正确的历史抉择。实现“双碳”目标,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体现了我国积极促进国际大合作,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的大国担当。我国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就是向世界发出一个明确信号,即气候问题亟待解决,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合作是解决气候问题的关键。如果我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全球碳中和的时间将提前5-10年,温升目标可降低0.2℃-0.3℃。这对坚定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共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三、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是大势所趋并已具备相应基础
我国提出实现“双碳”目标,是既注重现实需求更考虑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就国际形势来说,《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转型发展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坚守的最低限度。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必须对此作出积极回应。就国内来说,当前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繁重,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尚未形成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产业链供应链还处于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关口。实现“双碳”目标,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和生态文明程度。从能源安全来说,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外采比重已经分别达到73%和43%,能源安全保障面临很大压力。必须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因此,我国提出实现“双碳”目标并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综合判断国内国外形势、充分考虑国情特征和未来发展目标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保证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碳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从“十一五”时期开始,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重点行业能效提升,碳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单位GDP能耗降低,碳排放总量增速变缓。通过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也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我国年单位GDP碳排放比5年累计下降48.4%,超过对外承诺的年比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超额完成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全国国土绿化工作也取得显著进展,碳汇能力不断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年-年我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7万公顷,居全球首位,分别是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近年来国内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是我国政府敢于承诺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底气。
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新能源产业优势,同时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目前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强大装备制造能力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具备关键产业链优势,还掌握一部分核心技术。年全国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别达到30.1%、28.4%和30.9%,8-年年均增速分别为6.5%、.6%和39.5%,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仅为2.5%、46.7%和19.1%。特别是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生产能力和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一,并已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新能源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年全国光伏发电成本相比年降低了82%,陆上风电降低了39%。海上风电成本也持续下降。强大生产能力和巨大市场规模,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技术进入我国,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更加坚实的物质支撑。
在社会公众观念层面已经具备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普遍增强。环境意识概念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凸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是人们在科学认知、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伦理观、行为取向等方面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反映。气候变化作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环境挑战,成为环境意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多样化的环境意识教育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在全社会积极促进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健康低碳方向转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气候意识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