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卫星化学研究报告C2ampC3产业链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效果 http://www.zgbdf.net/m/

(报告出品方/作者:开源证券,张绪成)

1、C3持续巩固C2贡献业绩,双产业链延伸高成长

1.1、C3产业链持续巩固,龙头地位进一步凸显

C3一体化产业链产能持续扩张,新产品不断涌现。卫星化学从丙稀酸及酯起家,首先向上游原材料发展,建设了国内第一套采用美国UOP技术的丙烷脱氢生产装置,实现了原材料丙烯的自给,成为国内最大的丙烯酸及酯生产商。接着,公司向C3产业链下游拓展,形成了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高分子乳液、颜料中间体、高吸水性树脂等系列产品,丰富了产品结构。截至年底,公司拥有丙烷脱氢(PDH)产能90万吨/年、丙烯酸66万吨/年、丙烯酸酯75万吨/年、聚丙烯45万吨/年、双氧水22万吨/年、高吸水性树脂15万吨/年,是国内C3产业链龙头企业。公司已拥有嘉兴、平湖和连云港三大生产基地,随着产能的陆续投产,年,公司丙烯酸产能有望将增长27.3%至84万吨/年,丙烯酸酯产能有望增长40.0%至万吨/年,聚丙烯有望增长66.7%至75万吨/年(独山新材料新增改性聚丙烯);年PDH产能有望增长89%至万吨/年。新产品电子级双氧水、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丁辛醇、新戊二醇将于-年陆续投产,其中电子级双氧水新增产能25万吨/年,EAA产能4万吨/年,丁辛醇、新戊二醇产能分别为80万吨/年和12万吨/年。公司C3产业链进一步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公司成长性高,龙头地位有望进一步凸显。

PDH向下游延伸提高产品抗风险能力。国内PDH产能通常用于制丙烯,再通过丙烯制聚丙烯。年以来,随着油价上涨,原料丙烷价格中枢抬高,丙烯与丙烷价差缩窄,丙烷制丙烯产业链盈利能力下降,部分PDH-PP企业甚至面临亏损局面。而公司丙烯下游主要用于生产丙烯酸及酯,丙烯酸价格上涨对冲成本上涨,丙烯酸与丙烷价差维持高位,油价上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丙烯酸及酯的盈利能力,相比于丙烷制聚丙烯企业,公司C3产业链向下游进一步延伸明显提高了产品抗风险能力。年公司丙烯酸与丙烯酸丁酯均价同比上涨56%/83%,而丙烷上涨40%,C3产业链量价齐升,价差扩大进一步提高产业链盈利能力。年Q1,丙烷均价美元/吨,同比+38.7%,公司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均价分别为元/吨、元/吨、元/吨、元/吨,同比+45.5%、+29.6%、+1.4%、+1.6%,丙烷原料价格同比上涨,但公司丙烯酸及酯维持高景气,一定程度上对冲成本上涨,C3产业链盈利能力保持相对稳定。相比于PDH-PP企业,公司C3一体化产业链竞争优势凸显。

丁辛醇价格波动性更高,自产原材料进一步降低价格波动风险。公司作为C3产业链的领跑者,在C2板块投产之前,C3板块营收占比维持在80%以上,其中丙烯酸及酯占比约50%。通过引进PDH装置,公司打通了丙烷制丙烯产业链,实现了丙烯自给。丙烯酸酯由丙烯酸与醇类通过酯化反应生成,公司丙烯酸酯的另一部分原材料丁醇、辛醇和新戊二醇等醇类依然以外购为主。年,正丁醇、辛醇平均价格分别为1.25万元/吨和1.43万元/吨,同比分别上涨99%和92%。而丙烷、丙烯平均价格分别为0.49万元/吨和0.79万元/吨,同比分别上涨40%和16%。相比于丙烷、丙烯等C3大宗化学品,丁辛醇等醇类原材料价格波动性明显较高。公司打通丁辛醇、新戊二醇产业链,将减少对醇类原材料的外购,有利于降低原材料成本和价格波动风险,进一步提高C3产业链一体化盈利能力。

丙烯产业链配套丁辛醇、新戊二醇,丙烯酸酯产业真正形成闭环。年底,公司有望新增PDH产能80万吨/年,下游配套80万吨/年丁辛醇和12万吨/年新戊二醇。以丁醇为例,丙烯可与合成气通过羰基合成生成混合丁醛,丁醛通过加氢精制得到正丁醇和异丁醇。以丙烯为原料进一步合成醇类,丙烯酸酯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公司丙烯酸及酯的原材料丙烯酸和醇类有望全部实现自给。我们参考多元醇生产企业华昌化工披露数据,其以丙烯为主要原料生产多元醇(正丁醇、异丁醇、辛醇、新戊二醇等),-年多元醇毛利率分别为33.1%和41.0%,两年平均毛利率为37.1%。卫星化学以丙烷为原料生产多元醇,并进一步合成丙烯酸酯,真正实现丙烯酸酯产业链闭环,具有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毛利率有望更高。我们以37.1%的毛利率保守估计,按年1-5月丁辛醇均价元/吨、新戊二醇均价81元/吨计算,卫星化学80万吨/年丁辛醇毛利约33.4亿元,12万吨新戊二醇毛利约7.6亿元,多元醇自给有望增加毛利约41.0亿元,C3产业链一体化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高。

1.2、C2产业链贡献业绩,双产业链延伸高成长

C2产业链贡献业绩,低成本高壁垒优质赛道已经验证。公司抓住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低成本乙烷机遇,抢先布局C2产业链,于年设立连云港石化子公司,计划分两期建设万吨/年乙烷裂解,万吨/年聚乙烯(PE),万吨/年环氧乙烷(EO)和26万吨/年丙烯腈(ACN)联合装置,项目一阶段于年5月一次性开车成功。公司乙烷原料主要从美国进口,而美国乙烷出口需要出口码头和管道设施,为锁定美国乙烷资源,充分保障连云港项目乙烷供应,公司与美国“SPMT”共同设立合资公司ORBIT,共同建设乙烷出口码头,通过绑定美国乙烷出口码头,锁定乙烷供应。年底美国ORBIT项目顺利投产,标志着C2产业链原料供应安全保障的建立。同时,公司为连云港项目订购了总计12艘全球最大VLEC船只,并均已找到船东,从美国出口港口建设,到VLEC船只建造,再到罐区生产,公司乙烷供应链门槛较高,复制难度大,卫星化学建立了高壁垒的乙烷供应链,乙烷供应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年5月20日,C2产业链连云港石化一期投产,年上半年公司C2产业链(连云港石化)即新增聚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产品销售,投产一个多月即实现营业收入15.32亿元,占比14.23%,毛利率高达36.51%,超过C3大宗化学品的32.40%。年全年C2产业链(连云港石化)实现营收77.9亿元,占比接近30%,净利润16.1亿元。公司年一季报实现营收81.4亿元,同比+.5%;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98.4%;扣非净利润15.4亿元,同比+.1%,C2产业链稳定运行带来业绩高增,C2产业链已经复刻C3产业链的成功经验。年,连云港石化一期将贡献全年利润,同时二期将于年中期投产,C2产业链低成本高壁垒优质赛道已经验证,公司未来成长可期。

C2产业链产能快速释放,双产业链延伸高成长。年5月20日,公司C2产业链连云港石化一期投产,聚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产品开始启航,产能分别达到40万吨/年、万吨/年、万吨/年。连云港石化二期拟于年中期投产,主要包括4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73万吨/年环氧乙烷、60万吨/年苯乙烯。同时C2产业链下游将进一步延伸到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新材料产业园一期包括10万吨/年乙醇胺、40万吨/年聚苯乙烯、15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酯、30万吨/年二氧化碳精制回收,项目预计年3-4季度投产。后续规划的10万吨/年乙醇胺、40万吨/年聚苯乙烯、10万吨/年α-烯烃与配套POE、60万吨/年碳酸酯系列装置亦将陆续投产。C2产业链产能有望陆续释放,产品矩阵将进一步丰富。公司规划以氢为原料发展电子级双氧水,以环氧乙烷空分装置产生的氮气(丙烯氧化得到环氧乙烷过程中消耗氧气,空分装置剩余氮气)与氢气合成氨并生产丙烯腈(丙烯氨氧化法),对环氧乙烷副产物CO2捕集并生产DMC(环氧乙烷与CO2酯交换生成DMC)。同时,乙醇胺与碳酸酯将与乙二醇、聚醚大单体组成环氧乙烷下游产品矩阵,公司可充分发挥环氧乙烷产业链的优势,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产品间的切换,实现系列产品利润最大化。年,公司乙烷裂解产能将达到万吨/年,超过C3产业链规划PDH产能万吨/年,C2产业链有望复刻C3产业链的成功经验,再造一个卫星化学。

美国乙烷供应充足,价格有望高位回落。美国页岩气革命已经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的能源市场格局,随着开采技术的进步和输送管网的建成,美国天然气凝析液(NGL)产量快速增长,对应乙烷产量也迅速增长,美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乙烷生产和出口国。美国乙烷出口量保持高速增长,年1月出口量为44.5万桶,而年10月达到.8万桶高位,年全年出口量1.5亿桶,同比增长49.5%。随着美国乙烷出口量的增长,美国乙烷库存量也持续增长,并保持高位,美国乙烷供应充足。年乙烷(MB)价格波动较大,年,俄乌冲突加剧,全球大宗商品、原油高涨,年一季度,布伦特原油均价相比年上涨35%。截至年4月29日,美国乙烷(MB)价格报美元/吨,Q3-Q1美国乙烷(MB)均价分别为//美元/吨,美国乙烷目前价格处于相对高位,随着地区局势缓和以及欧洲供暖季结束,美国乙烷价格有望高位回落,长期价格有望维持在-美元/吨的区间,致使公司原料采购成本相对稳定。而产品端,随着油价中枢抬升,乙烯价格维持高位,下游产品价格有望维持高位。综合来看,产品售价上涨而成本相对稳定,公司C2产业链盈利优势凸显。

油价中枢抬高,美国乙烷供应链保障乙烷供应安全。目前,我国乙烯行业形成了以石脑油裂解、煤制烯烃、乙烷裂解三条路线并存的格局。年以来,在碳中和能耗双控以及俄乌冲突加剧的背景下,原油和煤炭价格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年3月以来,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布伦特原油价格持续超过美元/桶,如果冲突升级,油价甚至会进一步走高,后续即使战争结束,油价中枢预计也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样,年以来,国际煤价也大幅上涨,澳洲纽卡斯尔NEWC动力煤现货价一度突破美元/吨。尽管国内煤价受到政策的管束,但供不应求的基本面背景下,国内现货煤价依然具有突破限价的动能。而从美国乙烷供应链来看,美国乙烷出口要经过天然气收集、处理,NGL管道运输以及在MB地区的分馏,其中最重要的成本是从各大页岩区块到MB地区的管道运输和分馏费用,约占乙烷总成本的90%。美国乙烷价格拥有严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当MB乙烷价格高于美元/吨,管道公司就有动力从湾区以及东北部的Marcellus获取乙烷并供应给MB的现货市场;当价格高于美元/吨的时候,则能够从更远的北部地区比如Bakken区块获取乙烷资源并供应到MB地区。美国乙烷主要的增量仍将来自湾区,乙烷价格长期保持在美元/吨以上则能让这些管道公司有利可图,所以美国乙烷(MB)未来价格大概率将维持在-美元/吨。

油价和煤价高位下,进口乙烷裂解制乙烯比较优势凸显。未来,预计国际油价和国内煤价将继续维持较高水平。根据《中国进口乙烷裂解制乙烯产业发展机会》对相同烯烃,不同路径原料成本的计算,按目前乙烷(MB)价格约美元/吨计算,相同烯烃成本下对应的布伦特油价约为50美元/桶,对应的煤制烯烃煤炭价格约为元/吨。目前,国际油价已经超过美元/桶,动力煤坑口指导价为元/吨。原油价格在美元/桶时,烯烃完全成本为元/吨,动力煤以坑口指导价不超过元/吨计算,烯烃完全成本不高于元/吨,而乙烷(MB)价格在美元/吨时,烯烃完全成本不高于元/吨,相比石脑油裂解制乙烯和煤制乙烯,进口乙烷裂解制乙烯成本分别低约元/吨和2元/吨。在油价和煤价维持高位的情况下,乙烯由油头路线定价,乙烯-乙烷价差保持上行,进口乙烷裂解制乙烯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高。

从已投产产品的角度来看,环氧乙烷(EO)进一步向下游发展。年EO产能为万吨,年产能超过万吨,年复合增速约为10%,需求端年复合增速约为7%,供需较为宽松,无进口需求,开工率长期维持在60%左右。年国内环氧乙烷下游需求中,聚羧酸减水剂单体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别占比61%和21%。一方面,随着拉基建稳地产等稳增长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预拌混凝土渗透率的增长,减水剂需求有望平稳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液体洗涤剂的不断普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将保持较快增长。下游需求改善有望支撑环氧乙烷需求,环氧乙烷需求有望维持平稳增长态势。从环氧乙烷-乙烯差价来看,随着疫情缓和与下游复产复工有望增加下游需求,价差有望逐渐恢复。卫星化学目前拥有EO产能万吨/年,年将增加至万吨/年,新增73万吨/年产能主要用于下游聚醚大单体和乙醇胺生产。考虑到国内环氧乙烷产能的扩张,公司环氧乙烷进一步向下游发展,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盈利能力。乙醇胺、碳酸酯将与乙二醇、聚醚大单体组成环氧乙烷下游产品矩阵,公司有望充分发挥环氧乙烷产业链的优势,进行产品间切换生产,实现产品系列利润最大化。

乙二醇(EG)产能增长,仍具进口替代空间。-年,国内EG产能集中释放,年EG产能1万吨/年,年增长至万吨/年,增长93%。需求端,年乙二醇表观需求量万吨,年为万吨,增长率13.5%。年EG净进口量万吨,进口依存度由年的61%下降至年的41%。由于国内乙二醇产能的大量释放,乙二醇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乙二醇-乙烯价差缩窄,但乙二醇仍具有国产替代空间,原油和煤炭价格中枢抬高亦将对乙二醇成本形成支撑。随着疫情缓解下游开工率有望提升,乙二醇-乙烯价差有望触底回升。由于乙烷制乙烯成本低于煤制乙烯和石油制乙烯,卫星化学乙烷路线制乙二醇,将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公司C2下游产品矩阵为公司提供转产选择,公司抵御产品价格波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聚乙烯(PE)消费量平稳增长,具有较大进口替代空间。聚乙烯主要用于薄膜领域,受益于电子、医疗、食品、快递等行业发展,包装膜需求快速增加。年我国聚乙烯产能为万吨,产量为4万吨,产能利用率为88%。目前,我国聚乙烯消费仍处于平稳增长阶段,消费增长高于产量增长,进口依赖度近年来一直维持在50%以上的高位。未来,聚乙烯依然具有较大的进口替代空间,同时,市场需求增长也将为聚乙烯生产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目前,卫星化学拥有聚乙烯产能40万吨/年,年将增加至80万吨/年,新增产能将向专用料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方向发展,公司聚乙烯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加速布局新材料,产业向高端与多元化方向发展

2.1、聚烯烃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高端聚烯烃基本依赖进口,国产化前景广阔。高端聚烯烃是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应用性能、高市场价值的聚烯烃产品,主要包括茂金属聚乙烯(mPE)、茂金属聚丙烯(mPP)、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烯烃弹性体(POE)、乙烯与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乙烯与丙烯酸共聚物(EAA)、乙烯α-烯烃共聚物等。

截至年,全球茂金属聚烯烃生产规模超过万吨/年,而国内茂金属聚烯烃产量不足20万吨,茂金属聚烯烃产品市场由国外主导。以茂金属聚乙烯(mPE)为例,目前中国市场的需求量约为万吨,年中国产量仅有11万吨,自给率仅11%,其他高端烯烃产品如辛烯共聚聚乙烯自给率为9%,POE弹性体、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甚至未实现工业化生产。高端茂金属聚烯烃产品基本被国际巨头垄断,我国产品大多依赖进口。卫星化学正通过国内高校产学研平台加快乙烯齐聚法合成长链α-烯烃及POE技术开发项目的中试,开拓烯烃下游新材料渠道。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成聚乙烯转型发展方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是采用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万的聚乙烯作为基体材料的一种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属于高性能纤维,与对位芳纶、碳纤维并称当今世界三大高科技特种纤维,下游需求领域主要有海洋产业、军事装备、安全防护、体育器械、建筑、纺织领域等。年,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需求量为2万吨,之后以每年接近20%的速度增长,年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理论需求量达到4.91万吨,而产量为2.1万吨,自给率43%,仍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同时,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企业受原材料成本较高、技术标准不足等因素影响,多数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高分子量聚乙烯实际需求的缺口将更大。年,卫星化学拥有聚乙烯产能40万吨/年,年将增加至80万吨/年,聚乙烯产品已从通用料向专用料方向发展,下一步公司将布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品,聚乙烯向高端化、科技化方向转型明显。

新增新材料方向聚苯乙烯(PS)产能。公司C2产业链乙烷裂解项目二期包括60万吨/年苯乙烯产能,下游将配备40万吨/年聚苯乙烯。PS是由苯乙烯单体合成的聚合物,是一种通用的热塑性塑料,聚苯乙烯可分为通用聚苯乙烯(GPPS)、发泡聚苯乙烯(EPS)及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下游主要用于家电/电子电器、玩具、医疗器械、包装容器等。近年来,我国聚苯乙烯产量稳中有增,年1-11月产量达万吨,与年全年产量相当,净进口量达92万吨,开工率维持在74%左右。我国PS产能集中在低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进口依赖度强。HIPS等高端产品价格明显高于通用型产品,国内PS产能将向高端化、专用料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2.2、EAA全部依赖进口,相关产品具有发展潜力

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种类多,发展潜力大。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包括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A)、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离子型树脂(由乙烯和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共聚后再与多价金属等进行交联)六类。EAA由乙烯和丙烯酸在高温高压下共聚而成,其性能优异,具有极佳的热封性、抗撕裂性、隔绝空气和水汽,在食品药品等软包装领域应用广泛,对金属、玻璃等有卓越的粘合能力,广泛用于电线电缆、钢铁涂料。由于EAA生产需要超高压条件(超过Mpa),目前,国内尚无EAA生产企业。全球EAA产能约30万吨/年,被Dupont、Ineos、Mitsui、SK等企业垄断,前五家企业市占率达90%。国内EAA进口量约3万吨/年,加上其他类型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进口替代潜力较大。

卫星化学合资建设EAA项目,同时延伸C2、C3产业链。公司全资子公司嘉兴山特莱与韩国SKGC合作,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共同投资合资公司,建设4万吨/年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装置项目,投资总额1.63亿美元。该项目是SKGC公司在全球的第三套EAA装置,亚洲首套装置,项目预计将于年年底建成投产,将填补国内EAA空白。项目同时延伸乙烯、丙烯酸产业链,以卫星化学出资占比40%、EAA进口均价2.5万元/吨、毛利率40%计算,装置每年将贡献1.6亿元利润,将成为公司又一利润增长点。

2.3、液体洗涤剂助推乙醇胺需求,公司有望从中受益

乙醇胺产需平稳增长,液体洗涤剂助推乙醇胺需求。乙醇胺为环氧乙烷下游衍生物,可分为一乙醇胺、二乙醇胺和三乙醇胺,乙醇胺最主要的用途是生产表面活性剂,也用于农药、医药制品、聚氨酯制品、纺织品、气体净化剂和橡胶加工等领域。-年乙醇胺年复合增长率为8.4%,对外依存度保持在38%左右。近年来,以洗衣液为代表的液体洗涤剂正快速取代传统合成洗衣粉成为未来行业发展方向,洗涤剂行业开始由量向质转变发展。液体洗涤剂主要采用乙醇胺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乙醇胺将随着液体洗涤剂消费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公司10万吨/年乙醇胺预计贡献利润1.38亿元/年。卫星化学10万吨乙醇胺产能拟于年3季度投产。根据卓创资讯的统计数据,年乙醇胺各产品平均利润约元/吨,年达元/吨,以两年平均利润计算,考虑卫星化学环氧乙烷一体化优势,保守估计项目贡献利润超过1.38亿元/年。

2.4、聚醚大单体市场集中度较高,卫星化学有望改变竞争格局

聚醚大单体需求随房地产基建平稳增长,市场集中度高。聚醚大单体即聚羧酸减水剂单体,是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的主要原材料,可分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异戊烯基聚氧乙烯醚(TPEG)、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HPEG)、乙二醇单乙烯基聚乙二醇醚(EPEG)等,是环氧乙烷下游衍生品,其中TPEG和HPEG大单体占据国内市场比例较大。聚羧酸减水剂已成为混凝土领域主流减水剂,用其配置的混凝土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和抗冻性能,主要用于房地产、基建领域。未来,随着稳地产拉基建政策的实施以及环保的趋严,聚羧酸减水剂渗透率还将进一步提升,聚羧酸减水剂需求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目前聚醚大单体生产企业有奥克股份、科隆股份、卫星化学等,其中奥克股份为聚羧酸减水剂龙头企业,年市场份额占比约44%。

卫星化学强势入局,有望改变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卫星化学拥有聚醚大单体产能25万吨/年,年有望达到50万吨/年。年我国聚醚大单体产量约万吨,卫星化学强势入局,将改变聚醚大单体市场竞争格局,打破聚醚大单体集中度偏高的局面。在聚醚大单体-环氧乙烷差价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卫星化学聚醚大单体在市场上将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

2.5、丙烯腈供需改善,碳纤维行业带来新增量

丙烯腈出口增长,碳纤维行业带来新利好。国内丙烯腈产能年为.9万吨/年,年达到万吨/年,丙烯腈行业扩产能进入高峰期。年丙烯腈进口量20.4万吨,出口量21.0万吨,出口量逐年增长,丙烯腈行业开始开拓海外市场。丙烯腈是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的重要原料,目前主流工业制备方式为丙烯氨氧化法。丙烯腈主要用于生产ABS塑料、腈纶、丙烯酰胺等,同时也是丁腈橡胶、聚醚多元醇等,是许多石化产品必不可少的原料或中间体。近年来,风电行业高速发展,带动碳纤维需求增长,为丙烯腈需求带来新利好。碳纤维是以丙烯腈为原料,聚合成聚丙烯腈(PAN),再经过纺丝得到PAN原丝,原丝经过预氧化、碳化和表面处理而成。碳纤维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易于成型、耐腐蚀、耐高温等多种优良性质,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合材料、汽车等诸多领域。随着风电装机量的快速增长,风电叶片已成为碳纤维的最大应用领域。根据《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碳纤维下游应用中风电叶片占比最大,为29%。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年我国海上风电异军突起,全年新增装机16.9GW,是此前累计建成规模的1.8倍,风电行业高速增长为丙烯腈需求带来新增量。卫星化学C3产业链下游年产26万吨/年丙烯腈项目预计于年年底建成投产,公司采用丙烯腈联合装置(包括合成氨、丙烯腈单元、MMA及SAR装置)生产丙烯腈,不仅能降低丙烯腈生产成本,同时可以与C2产业链下游丁二烯、苯乙烯等继续合成ABS树脂,公司将同时具备丙烯腈外销和自用的能力。(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布局新能源材料、氢能,坚定切入新能源赛道

3.1、电池级DMC供应紧张,未来前景广阔

电解液是动力电池的血液,主要由五种溶剂构成。锂电池电解液由锂盐(溶质)、溶剂、添加剂配制而成。电解液占动力电池成本的6%-8%,溶剂占电解液成本的30%。电解液主要采用碳酸酯类混合溶剂体系,碳酸酯溶剂包括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电解液溶剂的纯度对锂电池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电池级DMC的纯度在99.99%以上,超纯级达99.%,而工业级只有99.9%左右,溶剂精制是电池级溶剂生产的工艺难点,也是电池级溶剂的竞争壁垒所在。

国内电池级DMC生产企业偏少,酯交换法为主流生产工艺。国内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生产电池级DMC,其中石大胜华占电池级DMC产能的60%以上,现有产能达12.5万吨/年,也是国内唯一能同时供应5种电解液溶剂的公司。DMC主流生产工艺有酯交换法,包括PO(环氧丙烷)酯交换法和EO(环氧乙烷)酯交换法,甲醇气相羰基化法。

卫星化学采用EO酯交换法,拓展C2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卫星化学碳酸酯项目一期15万吨(包括6万吨DMC、5万吨EC、4万吨DEC和EMC)拟于年四季度投产,二期15万吨拟于年投产。EO酯交换法利用环氧乙烷与CO2反应生成碳酸乙烯酯,碳酸乙烯酯与甲醇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DMC,同时副产乙二醇,初步提纯的工业级DMC需要通过精馏或结晶进一步提纯才能得到电池级DMC。

电池级DMC供不应求,未来几年发展前景广阔。根据隆众资讯预测,-年国内DMC新增产能约为.5万吨/年,其中工业级DMC产能约万吨/年,电池级仅有45万吨/年左右,工业级产能过剩,电池级产能不足。华鲁恒升30万吨/年DMC产能是在原有煤制乙二醇装置基础上技改而成,由于煤化工路线产品杂质较多,电池级DMC以成本较高的EO酯交换法为主,且仍集中在石大胜华等龙头企业手中。未来三年,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储能行业的高速发展,以DMC为代表的电池级溶剂需求将持续提升。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年,中国锂电市场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33.8%。据华经产业研究院预测,受益于锂电和储能产业对电解液需求,-年DMC总需求量预计分别为60.7、90.2和.6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44%、49%、36%。卫星化学规划总计75万吨/年碳酸酯项目,采用环氧乙烷酯交换工艺,工艺捕捉了环氧乙烷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2,预计1吨碳酸酯可消耗约0.6吨二氧化碳,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回收近40万吨CO2,不仅产品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项目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3.2、高端聚烯烃POE颇具发展潜力,受益光伏需求增长

POE属高端聚烯烃明星产品,产能高度集中。POE是乙烯和α-烯烃的共聚物,当α-烯烃质量分数达20%以上时,聚烯烃树脂由热塑体向弹性体转变,市场上POE弹性体以乙烯与辛烯-1的共聚物为主。POE物理性能介于塑料与橡胶之间,拥有塑料和橡胶的双重优势,包括高弹性、高伸长率、较好的冲击强度、良好的耐低温性和加工流变性,同时在耐热老化和抗紫外线性能方面优于传统弹性体。POE在汽车部件、聚合物改性、光伏胶膜、电线电缆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受到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