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本学期新增的一门课程。《碳以及碳的化合物》这一单元,也是大家学了这么多化学知识以来对“碳元素相关物质”的一次集中性学习。
而从刚刚结束的期中检测中,很多学生不免感到,对于化学这一门理科课程来说,哪怕在课上总能够“听懂、理解”,到了考试中也难免会因为“个别知识点不熟”或“忽略了某个易错点”而丢分。因此,化学知识学得再好的学生,都需要在考前注意回顾那些典型常考点、易错点,才更容易在考试中超过那些与自己同水平的考生们。
接下来,为广大九年级学子整理一下化学课程《碳以及碳的化合物》这一单元的常考点、易错点。
《碳以及碳的化合物》8个常考点
1、碳元素通常用C来表示,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6,具体位置在第2周期第4主族。由此可推断出,碳元素的核电荷数为6,原子核外有2层电子,其中最外层电子数为4。在计算题中,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碳元素在常温下化学性质较为稳定。
2、冰箱中使用活性炭来除掉异味,主要利用的是“活性炭所具有的吸附性”;利用碳素墨水适合用来书写一些档案资料,主要利用的是“碳元素化学性质的稳定性”。
、CO、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气体。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并没有*性,没有助燃性;CO气体的*性在于,CO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相当于与氧气结合能力的倍,从而容易导致人体在吸入CO气体后出现中*。
4、CO气体具有还原性,可将CuO等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这种还原反应正好与前面所学的“氧化反应”相反。
5、碳酸钙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碳酸盐,很难溶于水,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容易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钙,其中氧化钙俗称“生石灰”。
6、生石灰CaO与水反应后,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常用来改善酸性土壤。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后,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加沉淀符号↓),而这正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原理。
7、CaO、氢氧化钙、碳酸钙通常是化学考卷上“物质推断题”中经常出现的几种物质。考生一般可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数量,来大致判断出“什么物质转化为什么物质”。
8、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通常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气体。由于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在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碳以及碳的化合物》7个常见易错点
1、金刚石、石墨、
均属于C元素单质,三者互为“同素异形体”,而不是“同位素”。之所以不同的单质会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原因则在于“C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
2、C经过燃烧所生成的氧化物,并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C只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之后,才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当C的氧气中不完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为CO气体,此时C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且还要注意方程式还需要配平——
(反应条件为点燃)。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方法与现象,为“气体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或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沉淀)”,而不是“把一根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毕竟对于一些非助燃性气体来说,同样会使点燃的木条熄灭。
4、书写CO还原CuO的方程式时,要注意加上反应条件“△”代表加热,生成的气体中不带有气体符号。
而C单质还原CuO时,反应条件为高温,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带有气体符号↑。
氢气还原CuO时,反应条件为△加热,生成的物质为Cu单质和水。
5、考试中可能会围绕“碳酸钙与稀盐酸之间的反应”而出相关计算题。在进行计算时,大家千万不要把“大理石(或石灰石)消耗的质量”带入反应方程式中进行计算,而是要把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即反应中总质量减少的成分)带入反应方程式中进行计算。毕竟在大理石(或石灰石)中,碳酸钙只能作为其中的主要物质,难免会含有少量其他杂质。
6、虽然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但是这个分解反应在物质推断性试题中几乎用不到,还不如“碳酸钙分解”这个分解反应在推断题中更常用一些。
7、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用的是稀盐酸溶液,而不要用浓盐酸,毕竟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气体为杂质性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