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打气泡水真的0卡吗苏打水气泡水苏打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m.39.net/pf/a_4580332.html

炎炎夏日,能够喝上一口清凉的饮料,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了。

不过瓶装饮品往往含糖量高,可能会成为你减肥路上的阻碍。

近几年,无糖饮料之风刮起,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品牌的苏打水、气泡水、苏打气泡水……苏打水和气泡水有什么不一样吗?苏打气泡水又是啥?苏打气泡水真的0卡路里吗?

别混乱了,蝌蚪君这就来带你分辨苏打水、气泡水和苏打气泡水。

不一样的诞生过程

要区分这三种饮料,我们先来看看它们各自的制作过程。

苏打水,顾名思义就是在水中加入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制作而成的,呈弱碱性。碳酸氢钠遇水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但这只是在碳酸氢钠加入的瞬间。

在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气泡在水里维持不了多久,因此,常见的苏打水是没有气泡的。

苏打水,图片来源网络

气泡水在欧洲十分流行,虽然同样是含二氧化碳,但它与我们平时饮用的汽水有很大不同。气泡水主要分为人工气泡水(SeltzerWater)和天然气泡水(SparklingWater)。

人工气泡水是在天然矿泉水中高压冲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的碳酸溶液,呈弱酸性。

人工气泡水常常与柑橘、柠檬、*瓜等一起调制出不同风味的气泡水饮品,也常被用来制成鸡尾酒。

爆红的莫吉托(Mojito)就可以用气泡水调制出来哦!图片来自搜狐

相比人工气泡水,天然气泡水要昂贵得多,它的水和气泡全部是天然的。这种气泡水是地下岩气和天然水长期相互作用,或是永冻层的冰块在外力挤压下形成的,含微量的天然矿物质。

天然气泡水的气泡非常细小,持续时间很久,但这种天然碳酸化的水在自然界的水源中只占1%,因此售价较高。

近年来,市面上开始流行的苏打气泡水,是苏打水和气泡水的“结合”,其中既添加了碳酸氢钠,又添加了二氧化碳,为了提升口感还添加了不同风味的添加剂。

比起以上两种产品,它更加接近碳酸饮料,不过含糖量和二氧化碳量要低得多,酸度也低得多,因此相对比较“健康”。

某网红苏打气泡水标签,图片来自网络

味蕾的碰撞

看完了这三种水的成分,怎么能不介绍一下它们的口感呢?这对吃货来说可是最为重要的!

苏打水在没有气泡的情况下口感较为清淡,无刺激,更接近于纯净水。不添加甜味剂的苏打水会略带一些咸和苦涩的味道。

图片来源stocksnap

人工气泡水与苏打水的味道相似,不过其中不含钠,且气泡活跃,更能刺激味蕾。市面上的人工气泡水常常加入不同的调味剂,形成不同的风味,口感更加丰富。

天然气泡水比起人工气泡水,气泡更小更持久,口感更加细腻。由于它的天然性,不同的气泡水水源地不同,矿物质和盐含量不同,因而口感和风味有着明显的区别。

图片来源stocksnap

苏打气泡水的种类较单一,而且通常加入代糖来增加甜味,再辅以不同风味的添加剂形成各种不同的口味,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功效、作用各不同

苏打水被认为有益健康,NaHCO3可电离分解产生Na+与HCO3-(碳酸氢根),使苏打水呈弱碱性。对于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群来说,适量饮用可以暂时地中和胃酸(不要指望长期喝苏打水来中和胃酸,还是要靠治疗),同时还有助于碱化尿液,促进体内尿液的排出。

苏打水中含有的NaHCO3,会让人增加钠摄入量。钠是人体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不仅可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还能增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疲惫时来一杯苏打水可以解乏。

但过多摄入含NaHCO3的苏打水,会对高血压或慢性肾脏病患者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有这类疾病的人不宜多饮苏打水。

气泡水比起苏打水似乎更加“天然”,其中的大量气泡增加了饮水的趣味性,不爱喝水的人可以尝试一下,或许能帮助你提高水的摄入(注意不是用饮料代替水)。

气泡水中的碳酸气体从身体中释放出的时候会带走体内的大量热量,因此在夏天的时候喝气泡水会有很好的防暑降温作用。此外,天然气泡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不过,肠胃不好的人需要减少饮用气泡水,因为它带来的打嗝、肠胃胀气、腹部胀气等副作用会增加肠胃负担。

图片来源hippopx

市面上的苏打气泡水号称“0糖0脂0卡”,其使用的甜味剂主要是赤藓糖醇和三氯蔗糖,不参与人体代谢,理论上不会带来额外的热量。

不过,为了保持风味,气泡水中还会添加山梨酸钾等食品添加剂,比起只有二氧化碳或者碳酸氢钠的水来说,没那么“单纯”。

图片来源hippopx

从摄入水的角度来说,白开水依然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如果苏打水、气泡水能让不爱喝水的你享受喝水的乐趣,从而多摄入一些水分,也是不错的(相比含糖饮料来说)。

你喜欢喝苏打水还是气泡水?欢迎留言分享!

End

审稿专家:王桂真,营养师,健康管理师。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心与纸

向左滑动,查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媒体传播体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