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篇健康科普文章推送十一结石性胆囊炎 [复制链接]

1#

结石性胆囊炎

1.你了解胆囊吗?

2.你知道它们在身体的哪个部位么?

3.你知道它们的作用么?

4.什么是结石性胆囊炎?该怎么治疗?

5.我们又要如何预防相关疾病呢?

健康宣教

胆囊的位置及构造

胆囊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作用。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颈部连胆囊管。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

胆囊的生理功能

储存胆汁、浓缩胆汁、分泌粘液、排空肝脏分泌胆汁,经胆管运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和排放胆汁。人在进食后,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所以做了胆囊切除手术的人虽然失去了胆囊浓缩和贮存胆汗的功能,但对消化和吸收并不太大影响。

胆囊结石的概念

结石性胆囊炎系指胆囊内或胆囊颈部发生结石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结石的部位、大小、是否引起感染、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程度。结石性胆囊炎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病变。根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可有胆囊结石、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结石之分。我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6.09%,占所有良性胆囊疾病的74.68%。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慢性胆囊炎危险因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90%~95%,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则不常见,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4.5%~13.0%。

胆囊结石高危人群

1

女性。

2

年龄>40岁。

3

肥胖者。

4

不吃早餐者。

5

有家族史者。

6

经常喜欢吃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

7

患胆道寄生虫病者,如蛔虫、肝吸虫病等。

8

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

9

久坐、活动少,腹壁松弛,内脏下垂,胆囊肌张力减退。

10

情绪:长期精神紧张、抑郁。

11

其他。

胆囊结石症状

无症状(静止型胆囊结石),20%~40%。

1

消化不良症状:中上腹或右上腹的饱闷感,有时有嗳气、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2

胆绞痛:反复的右上腹或胃脘区的疼痛伴有右肩背放射痛,常因脂餐诱发。

3

轻度*疸,胆石性肠梗阻(少见)。

其他:继发性胆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十二指肠瘘,胆囊癌变等。

胆囊结石体征

墨菲斯征阳性(Murphy氏征阳性):急性胆囊炎病人平卧,检查者以左手掌放在患者的右肋缘部,用左手拇指置于胆囊点(胆囊点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首先以拇指用中度压力压迫腹壁,然后嘱患者行深呼吸。深吸气时.发炎的胆囊触及正在加压的大拇指,引起疼痛,患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这就是胆囊触痛征,为墨菲斯征阳性。

胆囊结石分类及检查

分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其他结石。检查:1.白细胞总数10×/L,核左移。2.腹部X线:摄片胆囊区可见阳性结石。3.B超检查:示胆囊增大,壁厚3.5mm,内有强光团伴声影。4.静脉胆道造影:胆囊不显影。5.CT或MRI检查:显示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治疗—常见问题

1

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需不需要做手术?

2

2.开刀和腹腔镜手术哪个好?

3

3.保胆取石手术怎么样?

4

4.胆囊切除后有什么副作用?

胆囊结石—胆囊切除的适应症

1

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

(1)结石直径≥3cm或充满性胆囊结石;

(2)伴有胆囊息肉;

(3)胆囊壁增厚;

(4)胆囊壁钙化或瓷化胆囊;

(5)有明显症状的胆囊结石;

(6)合并糖尿病;有心肺功能障碍;

(7)备孕女性;

(8)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大部分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术后第二天就可以正常饮食和活动。

2

胆囊结石—保胆取石VS胆囊切除

胆囊,是一个储存、浓缩胆汁的仓库。特别是对于有病变的胆囊来说,切除对于人体是没有大碍的。①保胆取石术目前并没有大规模应用,远期效果不确定。②手术对胆囊功能和炎症情况限制多,结石复发率高。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志强院士指出:一个长有结石的胆囊,往往已失去了它的储存、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保存一个有病的胆囊就相当于保存一个病灶。

3

胆囊结石—为什么强烈建议切除胆囊?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胆囊癌合并结石的比例在80-%,从结石角度上看,胆囊结石的患者中有1.5-6.3%发生胆囊癌。在临床上,每切除个胆囊,就会发现1例胆囊癌。

胆石症如何预防?

少吃含脂肪量高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物,尽量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限制含胆固醇量高的食物,如鱼子、蛋类、蛋*、食肉动物内脏等。饮食以蒸煮炖烩等清淡为佳,切忌炒、炸、烧、烤、熏、腌制食品增加摄入鱼、瘦肉、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富含优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宜多吃西红柿、玉米、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增加饮水、吃饭的次数和数量,增加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减轻胆汁淤积。要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走动,多运动。要养性。心情不畅的人,可引发或加重此病,要做到心胸宽阔,精神舒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做自己的医生!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