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实现双碳目标体现了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 [复制链接]

1#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同时能源大量消耗,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导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指出,从上世纪到现在,全球地表均温已上升0.89℃,保持当前增速,21世纪末气温将增高2-4.8℃。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采取多种措施创新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文件的相应出台,使得碳化成为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文明浪潮,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显示,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

同时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家,约占全球的23%,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双高”问题,迫使我国转变经济高速发展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力争年前达到峰值,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双碳”目标既体现了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根本出路。如何准确衡量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能源碳排放变动趋势,在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如何因地制宜,已成为研究热点与难点。

因此,将基于我国能源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从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采用LMDI分解法对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进而建立STIRPAT能源碳排放预测模型,结合情景分析法预测未来我国能源碳排放的变动趋势,以期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更有效的建议,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丰富能源碳排放领域的研究视角。传统三大或四大区域划分标准无法准确反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规律特征,而这将影响到各区域碳减排路径的优化与提升,更详细地从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浅析我国能源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探究不同区域能源碳排放峰值及达峰时间,为部门制定碳减排提供理论支撑。拓宽碳排放研究的应用领域。

关于碳排放的研究主要包含碳排放测算、碳排放效率、碳排放影响因素、碳排放脱钩、碳排放权及其交易市场,通过构建STIRPAT模型预测未来我国能源碳排放的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年碳达峰的目标,预测我国碳达峰时间及其峰值,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实现碳减排的差异性与针对性。自上而下依次从国家层面和八大综合经济区层面测算我国以能源消耗为主的碳排放量,分析造成区域碳排放差异的根本原因,这有利于明确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碳排放现状,从而制定差异化低碳发展路径,对有针对性地实现区域碳减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提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决策参考。碳减排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

在分解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情景分析法对不同情景下我国碳达峰时间及其峰值进行预测,以期寻找低碳发展的对策及最优路径,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尝试在能源碳排放影响机制、研究视角和情景设定方面进行扩展,创新之处有:(1)研究视角的创新。考虑到传统四大区域等划分标准无法精确地反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规律特征,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会影响我国减排的实施效果,只有因地制宜才会成效显著。

而且,目前缺乏同一分析框架下对不同地区碳达峰的比较研究,自上而下,从国家、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对能源碳排放进行深入研究,精确探究我国不同区域能源碳排放的规律特征。(2)情景设定的创新。碳排放预测的研究多为直接构建预测模型,先通过对碳排放影响机制的系统分析,再采用情景分析法从基准情景、单一路径和组合路径情景探讨未来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能源碳排放的趋势和峰值,探究不同情境下能源碳排放达峰时间及峰值,旨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和方向。

从碳排放时空特征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以及碳排放预测三个角度梳理现有文献,并进行文献述评以突出文章的研究重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固有差异,区域碳排放现状也存在不一致,使得区域减排潜力和路径各不相同。多数研究表明区域间碳排放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关系,对区域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已经成为碳排放研究的首要出发点。

时间演变方面的研究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