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双碳顶层设计来了细数其中蕴含的青 [复制链接]

1#

全球范围内,一场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浪潮与机遇正奔涌而来。

为了如期实现年前碳达峰、年前碳中和的目标,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

作为中国“双碳”的顶层设计,《意见》坚持系统观念,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提出了10个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

到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到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

“双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问题,也是发展模式变革问题,其背后的绿色发展,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多维提升,犹如一次产业变革,城市把握住了,就将赢得主动。

面对这一新风口新机遇,全国各地纷纷入局展开竞速。

青岛素以环境优美闻名于世,山、海、湾、城浑然一体,有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绿色低碳、青青之岛一直是这座城市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最靓丽的发展底色。

近年来,青岛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率先成为全省首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围绕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深入开展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能效提升工作,海绵城市、绿色建筑、低碳城镇等建设成为重要实践平台,低碳生活渗透城市的每个角落,碳排放强度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明显下降,已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

当前,青岛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距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美丽青岛建设还有差距,压力和挑战不容忽视。

对青岛来说,“双碳”是倒逼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契机,细读《意见》不难发现,里面蕴含着巨大的机遇。这些机遇,青岛能够、而且必须抓住,否则就将处处掣肘。

01青青之岛的绿色之旅

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已被纳入国家战略。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宣布。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

各地方纷纷行动,担当重任,拥抱机遇。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市区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表示要加紧制定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基本建成美丽青岛,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远景目标。

事实上,青岛从年成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至今,低碳工作已经深耕9年。这座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城市,基于对自身最大优势的正确判断,早早就把绿色低碳嵌入城市的发展脉络中。年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青岛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年力争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青岛加入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在年与C40签署的《期限》气候行动计划承诺书中,承诺在本世纪下半叶尽早实现碳中和目标。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额完成国家和省目标,全市能耗强度下降21.5%,碳排放强度下降27%,并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碳排放减排任务,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基本达到欧盟标准。

青岛的产业结构和层级也在向绿色低碳迈进。山东港口青岛港着力打造中国“氢”港,全球首创“氢+5G”自动化轨道吊,创造52.1自然箱/小时的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如今,绿色低碳发展已渗透青岛工业、交通、建筑、生活等重点领域全链条,成为城市底蕴,带动全社会向“绿”而生。

围绕低碳城市发展目标,青岛从源头到末端展开行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建筑能效提升、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等措施深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碳中和”中国城市进展报告》对近个城市进行了绿色发展评估。其中,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广州、成都、苏州、青岛、武汉、天津在“绿色60”综合得分中位列前十。

02这些机遇,青岛能够“触摸”

“双碳”孕育着巨大的变革机遇,将重构当下的产业格局。

《意见》明确指出,实现“双碳”,要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这与青岛正在着力谋划的产业方向非常契合。

青岛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雄厚,碳达峰碳中和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不小的发展压力,但丰富的产业场景,也让青岛成为“双碳”战略落地的实践场。

纺织服装产业是青岛的“母亲工业”。但传统染色生产过程中用水量大、能耗大,是“双碳”的大敌。为了践行绿色制造,即发集团近年来攻关无水染色项目,通过上千次技术试验,建立了无水染色工艺数据库,自主设计研发了产业化装备及关键部件,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8项,获批建设了省、市两级技术创新中心,顺利完成了无水染色生产示范线。

可以预见,在《意见》的倒逼下,青岛制造向绿色转型的典型案例将越来越多。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卞成表示,青岛正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坚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发展,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打造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开发绿色、节能、低碳产品,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绿色制造水平。

改革存量的同时还要培育增量。《意见》中提到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正是青岛着力聚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者高度匹配。刚刚出台的《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列入战新产业,同时梳理出发展脉络,制定了产业发展的详细作战图。

这9类产业将成为青岛打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一旦扎根壮大,不仅将推动青岛率先实现“双碳”目标,更将重塑青岛的产业基本面,让城市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03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

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绿色发展”已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志存高远的城市当率先落子布局。

深圳的“身位”一直处在前列。今年3月,深圳正式发布全国首个GEP核算制度体系,GEP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深圳率先推行这一全新核算体系,具有风向标意义,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相较“先行者”,必须看到的是,青岛虽然低碳基础不错,但在改革力度、创新能级、制度保障等方面还有短板,绿色发展水平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现象,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也面临不少困难。

“如何结合我市实际,平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减污降碳需求,设定科学合理的达峰目标是当前我市‘双碳’工作中最关键的课题。”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贤近期一次访谈中明确提出。

此外,非化石能源资源禀赋相对不足,清洁能源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标国家到年25%的非化石能源占比发展目标,目前青岛还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全市传统产业占比仍然偏高,重化工业占传统工业的60.4%,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0%,高技术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5.3%;运输结构方面,年青岛公路货运量占货物运输总量的70%,占比仍然较高。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考验着青岛的智慧与魄力。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青岛要抓住降碳这个“牛鼻子”,统筹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行动,更要从资本、产业、市场多端发力,构建起一个资源循环顺畅、经济效益有保障,同时坚决落实推动“双碳”目标的综合体系。

比如在构建能源格局上,青岛基于自身优势,已经在氢能源领域有所布局,并制定了《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年)》,接下来则要依据既定目标和路线加快落地步伐,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在调整产业结构上,青岛要充分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调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用好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碳汇等金融创新工具,为“双碳”产业注入发展动力。

《意见》的出台,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是指引也是鞭策。中央明确了“双碳”工作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青岛就要以此为契机找准破题路径,加压奋进,打一场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为城市的永续发展打牢基础。

(作者长亭吴帅摄影刘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