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我省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推广应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目标举措——
加快氢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
氢能发电、氢能汽车、氢能电池……绿色氢能逐步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安徽将加大发展氢能产业力度,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近日,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印发《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年,力争氢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超过台/年,氢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超过辆/年,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
创新攻坚破技术“瓶颈”降使用成本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我们开上了纯电动汽车,但充电较慢、续航焦虑也困扰着车主。有没有一种能源既低碳环保,又充能方便,还有长续航的功能呢?氢能源汽车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也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媒介。然而,从短期看,技术不够成熟、价格昂贵是短板。要突破技术和成本的瓶颈,就要大力创新,发展氢能产业。
《规划》提出,要以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为突破口,推动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研发攻关,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降低氢能应用成本;加快氢能多领域多场景示范推广应用,加速加氢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
如何实现技术突破?根据《规划》,我省将发挥创新和产业优势,加快氢能产业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吸引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集中力量在氢制备、氢储运、氢加注以及氢应用等领域实现突破。
比如,在氢储运领域,攻关氢气高压存储技术,开发70兆帕及以上高压存储材料与储氢罐设备;在氢加注领域,加强加氢站关键设备研发力度,探索降低加氢站建设和运营成本的有效路径,依托成熟加油站体系探索建设“油电氢气”一体化加氢站;在氢应用领域,将重点开展氢燃料电池研发和产业化,研发高性能、低成本的氢燃料电池客车、轿车、重卡及专用车等。
“链”上发力培育特色鲜明的氢能产业链
培育产业链,是发展氢能产业的重点。《规划》专门提出实施产业链条培育工程,打造一条完善的氢能产业链。
制氢和用氢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围绕这些关键领域,我省将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工业副产制氢、清洁煤制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等细分领域发展。积极发展储(运)氢、加氢装备产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涵盖氢能生产、储运、加注、应用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条。
针对各市发展氢能明确主攻方向。比如在淮南、淮北、宿州、蚌埠等光伏、风电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推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示范,并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在马鞍山、阜阳、安庆等钢铁、有色、化工产业聚集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副产制氢产业;在合肥、芜湖等地区,重点进行燃料电池整车的研发和生产,以发展燃料电池公交车、客车、重卡、物流车为主,兼顾发展燃料电池轿车、叉车、专用车等。
聚焦一条氢能产业链,促进链条的延伸与扩展,实现延链、补链、强链。《规划》中提到,我省将围绕“制备、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支持优势企业以相互持股、战略联盟等各种方式实现强强联合,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要素,推动产业链从研发、生产、应用到服务延伸发展,加速推动氢能产业关键装备的本地化生产。同时,促进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在医疗、互联网、无人机等领域的延伸发展。
示范应用氢燃料汽车正在驶来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终端在于推广和应用。围绕氢能应用,《规划》提出实施“示范应用推进工程”,让氢能真正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
比如在燃料电池领域,我省将支持合肥、芜湖、六安、阜阳等地区,开展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等示范运营;在铜陵、芜湖、马鞍山、六安、淮南、蚌埠等沿江、沿淮城市,开展氢燃料电池船舶示范应用,开拓船用氢燃料电池市场空间;支持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智能化家用和公共建筑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等示范应用项目,鼓励探索利用氢燃料电池作为通信基站、医疗及公共事业部门等的备用电源。
在工业领域,将探索氢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行业作为高品质原料的应用,开展氢能行业耦合利用示范,带动相关传统行业不断转型升级,有效降低工业领域化石能源消耗,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氢能安全性怎么样?会不会爆炸?面对新鲜事物,公众会有这样的顾虑。《规划》提出用“科普+宣传”的办法来加强推广,通过举办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氢能知识讲座,介绍、推广氢能产品、氢能开发利用技术与方法,提高公众对氢能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规划》也描绘了未来十几年内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目标。其中提出,力争到年,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氢的纯化与分离、储氢装备及材料、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到年,力争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超过台/年,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超过辆/年,加氢站(包括合建站)数量超过座,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到年,形成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应用领先的氢能产业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发展示范区和集聚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