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作者
一味清欢
不知道从哪里看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这样的,如果把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取出来,不需要加什么改编,也能拍成一部好电影。当时看到这句话,我还有些不信,因为大部分普通人的一生,大起大落实在少有,更多的是平庸与琐碎,又怎么能拍成一部观看性强的好电影呢?
直至看到许鞍华执导的《桃姐》,我才改变了这个看法。《桃姐》中,除了在现代人看来很稀奇的主仆设定,其它情节几乎都是日常琐碎,但我们在观看过程中,却丝毫不觉得无趣,反而被这些琐碎背后所传递的温情深深感动。原来,不止高潮迭起能牵动人心,平庸与琐碎照样能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桃姐》根据编剧李恩霖自己的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在主家帮佣60多年的佣人桃姐,有一天突然中风,然后住进养老院,被主家少爷罗杰细心照料直至去世的故事。导演许鞍华延续了一贯的写实风格,用隐忍、克制的镜头,将桃姐逝世前与罗杰之间的相处细节真实地展现出来,为观众呈现了生命逝去的过程和一段真挚的主仆情。
01写实的叙事风格
作为一位女性导演,许鞍华在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中,都是一面独特的旗帜。她总是用一种平淡内敛的电影语言,将一个个小人物的欢笑与泪水、困境与挣扎,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仿佛在看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的感觉。
尤其是近年来,许鞍华越来越放弃一些大的命题,专注于讲述小人物的现实生活,《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等影片,都聚焦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用平凡无奇的琐碎细节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平淡却动人的生命乐章。
《桃姐》中,许鞍华将这种写实的叙事风格进行了延续和拓展。
首先,影片选取了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养老话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怎样赡养老人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难题。影片呈现了一部分老人的生活状态,片中养老院中的老人,有的如桃姐一样经常有人来看,有的把钱都留给儿子却只有女儿管,还有的被家人抛弃靠*府补助生活,他们行动不便,随时有可能摔倒或死亡,同时还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与孤独。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跟片中老人有着同样处境的老人比比皆是,他们住在养老院中,被护工照顾,与院友为伴,期望家人能经常来探望,时刻感受到生命的逝去,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影片虽展现的不是现实生活中老人的全貌,也没有对养老难题做出解答,但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老人的困境。
其次,整部片子几乎没有夸张的情节设置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全都由平淡的日常小事堆砌而成,买菜、吃饭、走路、看病、打麻将,与我们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并无二异。更令人感到真实的是,片中的许多细节都是我们曾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过的场景,例如桃姐买菜时的左挑右捡、桃姐与罗杰之间关于吃食忌讳的互相监督、养老院的老人吃饭时的手颤等。
最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自然不做作,也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像《桃姐》这样的故事,很容易拍得很煽情,但许鞍华却一直收着拍,无论是开头桃姐给罗杰端菜时两人的沉默中透着默契,还是桃姐胆囊炎发作时罗杰为桃姐的真诚祈福,亦或结尾桃姐毫无自理能力时罗杰的难过,每一分情绪都完美得糅杂到人物的动作、表情和眼神中,感不到丝毫表演的痕迹。
许鞍华这样的处理无疑是高明的,因为中国人骨子里内敛而含蓄,早已习惯了将所有情绪都收起来而不是说出来,许鞍华毫不煽情的手法,十分贴合我们的现实生活,虽没有说出来,但“无声胜有声”,内敛背后,满是动人的深情。
归根结底,感动我们的,不是许鞍华写实风格的电影本身,而是电影中那一个个真实又鲜活的小人物,以及他们平凡且真挚的感情。
02桃姐与罗杰之间的亲情
影片最感人的地方莫过于桃姐与罗杰之间的亲情,桃姐费心费力照顾罗杰五十多年,早已视罗杰为己出,而罗杰也对桃姐满怀感恩之情,将她当作母亲来对待,他们之间虽名为主仆,但实则更像母子。
许鞍华在展现桃姐与罗杰之间犹如母子般的主仆情时,拿捏得十分精准,既不疏远客套,也不过分热情,恰到好处地将两人对彼此的关怀与亲情融入到对白与细节中。例如两人在公园偶遇拍婚纱照的新人时互相调侃对方单身的场景,桃姐刚说罗杰眼光高,罗杰立马拿坚叔来打趣桃姐,嬉闹背后既透着亲密也暗藏着关心。影片中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无不平淡中透着温馨,令人感到暖心的温情。
但其实,桃姐与罗杰对彼此的感情也并非一成不变,在经历桃姐中风这个变故后,两人逐渐找到与对方相处的新模式。
桃姐是个善良且要强的人,在中风以前,她一人包揽所有家务事,从买菜、做饭、洗衣到收拾房间,无一不尽量追求完美,力求将罗杰照顾到最好。这时的桃姐对罗杰的感情是单方面付出,像天下所有的妈妈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求什么回报,也没有丝毫依赖罗杰的心理,所以刚中风时,她才会坚决要进养老院,想独自面对自己的困境。
而罗杰在桃姐中风以前,对桃姐的感情更多的是依赖和亲昵,他理所当然地接受桃姐的一切付出,像孩子似的提出想吃牛舌的要求,从没有想过为桃姐做点什么。但桃姐中风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试图去照顾桃姐,从一味依赖向主动承担责任转变。
桃姐将罗杰的变化看到眼里,感到既欣慰又骄傲,也开始试着去依赖罗杰,她不再拒绝罗杰的照顾,想吃什么就让他买,还让他借钱给坚叔,完全融化了以前强硬的外壳,安心接受罗杰对她的照顾,像所有老人接受自己孩子的照顾一样。
如果说桃姐中风以前,两人亲昵似母子,那么桃姐中风以后,两人就真的是母子了。因为以前两人之间的关系虽然也亲密,但其实还隔着身份的鸿沟,这是很难跨越的存在,是桃姐的中风让两人完全摒弃身份问题,互相关心照顾,共同维护这段亲情,实现了从主仆情到母子情的跨越。
不管桃姐与罗杰之间是主仆情也好,母子情也罢,都是超乎血缘关系的亲情,是人与人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逐渐加深的联系,它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让人们互相依靠、彼此关心,一起度过人生中的种种难关。
03生命的逝去
虽然影片讲述的是桃姐与罗杰之间的主仆情,但其实真正的主题是生命的逝去。导演许鞍华在拍《桃姐》时已经64岁了,作为一个迈入老年的人,她深切地感到生命逝去的孤独与无奈,所以第一眼见到《桃姐》的剧本时,她就认定这是她想要的。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许鞍华说:“我就是即将孤零零老去的女人,桃姐现实经历了我内心所有的恐惧。”正因为对《桃姐》的故事感同身受,许鞍华才能将生命的逝去这一主题表现得如此细腻真实。
影片中,一向要强的桃姐在中风后开始感到生命的逝去,她的内心是恐惧的,但要强的性格不允许她表现出来,她强装镇定,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向护士求助。融入到老人院后,她渐渐恢复从前的信心,每日去做治疗,中风的症状逐渐好转,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对死亡的恐惧也渐渐散去。
但当看到院友金姨突然逝去和梅姑病情加重,为了更好的治疗条件转去其它养老院后,桃姐心中的恐慌越来越大,脸上的笑容消失不见,变得越来越沉默,直到医生说她的牙齿全部松动,需要戴假牙时,她心中所有的恐慌才全部爆发,忍不住对罗杰发了脾气。这种恐慌的背后,其实是眼睁睁看着生命逝去却无法挽留的无奈与痛苦。
最终,桃姐无奈地接受了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事实,吃了盼望已久却必须忌讳的豆腐乳,导致胆囊炎发作。躺在病床上,在神父的开导下,她明白了“生有时,死有时”的人生哲理,心态变得祥和宽容,平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
从中风到死亡,桃姐的心态经历了最开始的恐惧、好转后的自信与希望、看见他人与自己生命逝去的恐慌和最后接受生死有命的平和,这是桃姐的心态变化过程,也是生命逐渐逝去的过程。在这里不得不说,许鞍华对老人的心理把握得十分精准细致,完美地展现了一个生命逝去的过程。
不过,尽管生命的逝去这一主题注定是悲伤的,但悲伤并非影片的主基调,因为除了展现生命逝去消极的一面,许鞍华也展现了生命在死神来临前的活力与温情。桃姐与罗杰之间亲如母子的亲情自不必说,片中其他老人的生活也并非全是悲惨,院友之间互爱互助,常聚在一起聊天、打麻将、下棋、跳舞、分享美食,生活中时有欢笑与感动。
或许生命的逝去远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爱能淡化一切痛苦,只要有爱,即使生命正在逝去,心中也满是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