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草莓种植技术草莓设施栽培的气体及调控技术 [复制链接]

1#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5779684.html

一、二氧化碳(CO)

园艺设施内CO来自有机肥料的发酵、土壤微生物活动及植物呼吸作用,主要消耗于作物光合作用。园艺设施内CO变化为:凌晨CO浓度为0.45‰,日出后降低;中午CO浓度0.‰~0.1‰;下午过后逐渐升高。而露地一般保持在0.03%,因此设施内CO浓度极度缺乏,需补充到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求为宜。

1、CO施肥浓度

CO施肥的适宜浓度取决于蔬菜种类、栽培季节、生长环境和施肥方法等因素。Mortensen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CO浓度超过微升/升时进一步增加收益很小,并且浓度过高易对作物造成伤害和增加渗漏损失,因此适宜施肥浓度应为~微升/升。尤其以碳氢化合物作为CO肥源时,在产生高浓度CO2的同时往往伴随高浓度有害气体的积累,这也是北欧诸国提倡温室CO施肥浓度在~微升/升的原因。

2、CO气肥施用时间

设施内CO浓度的日变化规律是:日出前CO浓度最高,可达~毫克/升日出2小时则迅速降至毫克/升以下,中午放风前甚至可降至毫克/升下午放风后基本维持在毫克/升晚上因呼吸作用及土壤释放等原因而逐渐增加至日出前的最高值。可见由于日出后作物旺盛的光合作用,生成大量的有机物质,造成了CO的严重亏缺,若无外界的补充,就会直接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而导致减产。根据上述CO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一般把CO施肥时间掌握在:塑料大棚在日出后0.5小时或温室卷起草苫后0.5小时左右施肥为宜。每天CO2施肥时间应尽量长一些,一般不应少于2小时。冬季约在上午9~11点;3、4月为7:30~9:30;5、6月以早晨温度高于18摄氏度时施肥为宜。一般不在下午施肥。施放CO2时要闭棚,施后不宜立即通风。施肥后2小时或棚室内温度超过26℃以上时可通风降温。晴天施,阴雨天、光照弱或气温低于15摄氏度一般不施或推迟施用。

3、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方法

(1)高压液体二氧化碳。它是酒精生产中的余料,将其压缩在高压钢瓶里控制使用。优点是使用控制方便,缺点是运输和购买不便。

(2)固体干冰法。将二氧化碳低温高压加工成干冰。缺点是成本高。

(3)固体颗粒气肥坑埋法。它分颗粒型和圆柱型,使用时按要求均匀埋于作物行间。缺点是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易上升,不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另外不能做到定时定量。

(4)二氧化碳发生炉施放法。用普通煤炉,将煤燃烧所产生的气体,经过过滤引入反应室,在药液中进行气体反应,再经气泵抽吸向棚内施放。缺点是安装操作复杂,要求有电源,若操作不当会引起一氧化碳中*。

(5)化学反应生成施放法。利用酸与碳酸盐反应生成CO的方法,是目前设施内施用CO气肥的主要方式。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方法简便。所用原料为硫酸和碳酸氢铵化肥,反应后可生成CO和硫酸铵肥料,不产生对作物有害物质。将碳酸氢铵和硫酸在特制容器(二氧化碳发生器)内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经清水过滤后施放,剩余的残液是硫酸铵,经处理后可做氮肥。优点是成本低,可移动,定时定量。缺点是腐蚀性大,部件易损,使用硫酸不安全。

(6)吊袋式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剂。它是将催化缓施剂倒入二氧化碳发生器中,在一定的温度与光照的条件下释放出二氧化碳。优点是不需水、电等外界条件,操作简便。

(7)生物生态法。通过实行蔬菜与食用菌间作培养,菌料发酵中可产生CO或发展种养一体的棚室蔬菜生产,利用动物产生的CO供给蔬菜生长。也可以在棚室内放置缸盆,内放豆饼或动物皮毛、蹄角、人粪尿等,利用棚内高温让其自然发酵,缓慢释放CO。或在棚内建沼气池,在棚内点燃沼气,既供热又产生CO,效果很好。

4、二氧化碳气肥施用要点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往往受到棚室内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光照、土壤水分含量、气温等,这些要素决定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效果的好与坏。因此,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判断是否需要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如果使用充足的有机肥料进行栽培,大棚内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相对较高,只要少量增施即可满足需要(国外多采用无土栽培,此时增施气肥效果很好)。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年施猪粪4米3/公顷,年施鸡粪6米/公顷,可不需大量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反之则需增施。

5、施用CO气肥注意的问题

1、施放CO气肥后,蔬菜生长加快,肥、水需要量增加,因此仍需加强肥水管理。施肥后要适当降低夜间温度,防止植株徒长。

2、要防止CO浓度偏高,否则会影响蔬菜气孔开放及扰乱代谢,造成CO气体中*。

3、要保持CO施肥的连续性,应坚持每天施肥,以免引起植株早衰。

4、化学反应法中,反应液做追肥时要进行酸性检查,确定无残留酸后方可施用。

5、硫酸稀释时是先将3份水倒入塑料桶内再将1份硫酸缓慢倒入水中,严禁用金属器具或反向操作。

二、氨气(NH)

主要是由碳酸氢铵、尿素、硫酸铵氮素化肥及未腐熟的有机肥料发酵分解产生,浓度超过0.‰,可致作物茎叶坏死至死亡,一般发生在氮肥后3~7天内。

调控措施。保护地内禁用碳铵类化肥作追肥;氮肥一次施用量要少;通风换气;采用水冲施尿素法为保护地追肥,但量不能过大,每10亩一般施8~10千克为宜;氮肥与过磷酸钙肥料同施。

三、亚硝酸气(NO)

也由氮素肥料使用后产生,浓度超过0.02‰作物受害,一般发生在施氮肥后30天左右。其调控措施:一是同氨气(NH)调控措施的前三个,二是施石灰防止NO产生。

四、一氧化碳(CO)及亚硫酸(SO)气

由炉火加温道漏气及使用含硫量较高的煤炭产生,0.‰浓度足以使作物受害。其调控措施:选用含硫量低燃料;经常检查烟道、炉火使燃烧完全;通风换气。

五、乙烯(CH)及氯气(Cl)

主要来源于性能不稳定的有*农用塑料制品,如薄膜、塑管,当空气中有0.‰的乙烯或0.0‰的氯气时,作物就会受害。其调控措施是使用性能稳定、安全无*的农用塑料制品;通风换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